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中国海洋国土面积为多少平方公里(中国地理海洋知识基础课)

100人浏览   2024-10-02 10:47:13

一个海洋大国, 竟然不教学生国家海洋的边界,是不是有点滑稽???以下增补初中地理课本基本知识:

1、中国海洋面积:

中国海洋面积493万平方公里。其中,中国领海(管辖海域)约300万平方公里。

2、中国海岸线:

中国海岸线总长度3.2万公里,其中大陆海岸线1.8万公里,岛屿海岸线1.4万公里。

按海岸的形态和成分来分,中国的海岸有平原海岸、山地港湾海岸及生物海岸3类。我国东部临海,海岸线总长度达3.2万多千米,其中大陆海岸线,北起鸭绿江口,南至北仑河口,长达1.8万多千米。我国海岸形势大体以杭州湾为界,杭州湾以北。

海岸线穿过几个隆起带及沉降带,表现为上升的山地港湾海岸与下降的平原海岸交错的格局;杭州湾以南,海岸线基本处于同一隆起带,具有较一致的特点,多为海蚀海岸,特点是区折陡峭,地形险要。

3、中国海岛。

中国海域分布着大小岛屿7600个[4],总面积72800多平方公里,岛屿岸线长14217.8公里。其中有人居住的岛屿为450个。中国岛屿小岛多、大岛少,无人岛多、有人岛少,缺水岛多、有水岛少。中国面积超过1000平方千米的大岛有3个;台湾岛、海南岛、崇明岛。按其成因可分3类: 基岩岛、冲积岛、珊瑚礁岛。东海约占岛屿总数的60%,南海约占30%,黄、渤海约占10%。

4、中国海洋产物。我国的四大海洋产物是那四样

渤海 对虾、毛虾、小黄鱼、带鱼 黄海 小黄鱼、带鱼、鲐鱼、鲅鱼、黄姑鱼、鳓鱼、太平洋鲱鱼、鲳鱼、鳕鱼等 东海 大黄鱼、小黄鱼、刀鱼、墨鱼等 南海 海龟、海参、牡蛎、马蹄螺、金枪鱼、红鱼、鲨鱼、大龙虾、梭子鱼、墨鱼、鱿鱼等 只有四样的话,就是对虾、小黄鱼、大黄鱼和海参。

5、中国大陆架。大陆架,是指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处于大陆架上。黄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度也不过100米左右。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这说明,远古时代,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是一片生长茂密植物的大平原。只是在最近的地质演变中,这片土地逐渐下沉,海水入侵才形成了大陆架。另一个例子是喜马拉雅山顶上发现了海底的贝壳沉积层。早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底的大陆架,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印度洋板块进入亚欧板块的底部,因此喜马拉雅山地区被不断抬高。至今,喜马拉雅山依然在长高。

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坡度一般较小,起伏也不多。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8%。大陆架浅海靠近人类的住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约90%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人类自古以来在这里捕鱼、捉蟹、赶海,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在这里开辟浴场、开采石油,利用这里的阳光、沙滩和新鲜空气,开辟旅游度假区。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和岛屿的浅海区,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极为平缓,海水很浅,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但宽度各地差别很大,在陆地为平原的地方,大陆架一般很宽,可达数百至一千公里,如太平洋西部、大西洋北部两岸和北冰洋的边缘;紧邻的陆地若是高原或山脉,大陆架宽仅数十公里,甚至缺失,如南美大陆西岸大陆架甚窄。

大陆架,是指大陆沿岸土地在海面下向海洋的延伸,被海水所覆盖的大陆。在过去的冰川期,由于海平面下降,大陆架常常露出海面成为陆地、陆桥;在间冰期(冰川消退,如现在),则被上升的海水淹没,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大陆向海洋的自然延伸,通常被认为是陆地的一部分。又叫“陆棚”或“大陆浅滩”。它是指环绕大陆的浅海地带。大陆架含义在国际法上,指邻接一国海岸但在领海以外的一定区域的海床和底土。沿岸国有权为勘探和开发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其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在国际法上,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在海水下的自然延伸,这是沿海国对大陆架享有某些主权权利的理论根据。

大陆架

大陆架的浅海区是海洋植物和海洋动物生长发育的良好场所,全世界的海洋渔场大部分分布在大陆架海区。这些资源属于沿海国家所有。在地理学意义上,大陆架指从海岸起在海水下向外延伸的一个地势平缓的海底地区的海床及底土,在大陆架范围内海水深度一般不超出200米,海床的坡度很小,一般不超过1/10度。

在大陆架外是大陆坡,在这里海床坡度突然增大,往往达3~6度甚或更大,水深一般在200~1500米之间。从大陆坡脚起海床又趋平缓,称大陆隆起或大陆基,一般坡度只有1度左右,水深可逐渐加深至4000~5000米。大陆隆起之外是深海海底。大陆架、大陆坡和大陆隆起合称大陆边或大陆边缘。

它的范围自海岸线(一般取低潮线)起,向海洋方面延伸,直到海底坡度显著增加的大陆坡折处为止。陆架坡折处的水深在20~550米之间,平均为130米,也有把200米等深线作为陆架下限的。大陆架平均坡度为0~0.7,宽度不等,在数公里至1500公里间。

全球大陆架总面积为2710万平方公里,约占海洋总面积的7.5%。陆架地形一般较为平坦,但也有小的丘陵、盆地和沟谷;上面除局部基岩裸露外,大部分地区被泥砂等沉积物所覆盖。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原为海岸平原,后因海面上升之后,才沉溺于水下,成为浅海。

大陆架是地壳运动或海浪冲刷的结果。它大多分布在太平洋西岸、大西洋北部两岸、北冰洋边缘等。在大陆架上有流入大海的江河冲积形成的三角洲。在大陆架海域中,到处都能发现陆地的痕迹。泥炭层是大陆架上曾经有茂盛植物的一个印证。泥炭层中含有泥沙,含有尚未完全腐烂的植物枝叶,有机物质含量极高。沉积层。

大陆架上的沉积物几乎都是由陆地上的江河带来的泥沙,而海洋的成分很少。除了泥沙外,永不停息的江河就像传送带,把陆地上的有机物质源源不断地带到大陆架上。大陆架由于得到陆地上丰富的营养物质的供应,已经成为最富饶的海域,这里盛产鱼虾,还有丰富的石油天然气储备。大陆架并不是永远不变的,它随着地球地质演变,不断产生缓慢而永不停息的变化。

大陆架有丰富的矿藏和海洋资源,已发现的有石油、煤、天然气、铜、铁等20多种矿产;其中已探明的石油储量是整个地球石油储量的三分之一。

大陆架是海底沉积作用最为发育的地带,其沉积类型和特征受环境因素制约。由于大陆架的水域为浅海环境,所以影响大陆架沉积作用的因素有:1.海平面变动;2.物源补给;3.水动力条件;3.气候及其波动;5.碎屑物粒度;6.生物作用;7.化学因素;8.大陆架地形;9.海域敞蔽程度;10.周边陆地区域地质特征;11.构造背景。

中国大陆架

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基本处于大陆架上。黄海水深一般在50米到70米之间,而东海平均深度也不过100米左右。大陆架的坡度很小,一般在0.1度左右。在我国的黄海和东海的海底地层中,蕴藏着丰富的泥炭资源,这些泥炭就是远古时大量陆地植物的遗骸生成的。这说明,远古时代,黄海和东海的大陆架是一片生长茂密植物的大平原。只是在最近的地质演变中,这片土地逐渐下沉,海水入侵才形成了大陆架。另一个例子是喜马拉雅山顶上发现了海底的贝壳沉积层。早在几千万年前,喜马拉雅山地区是海底的大陆架,由于印度洋板块与欧亚板块相撞,印度洋板块进入亚欧板块的底部,因此喜马拉雅山地区被不断抬高。至今,喜马拉雅山依然在长高。

大陆架是大陆的自然延伸,坡度一般较小,起伏也不多。世界大陆架总面积约为2700多万平方公里,平均宽度约为75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8%。大陆架浅海靠近人类的住地,与人类关系最为密切,大约90%的渔业资源来自陆架浅海。人类自古以来在这里捕鱼、捉蟹、赶海,享"鱼盐之利,舟楫之便"。随着生产的发展,人们又在这里开辟浴场、开采石油,利用这里的阳光、沙滩和新鲜空气,开辟旅游度假区。

大陆架是围绕大陆和岛屿的浅海区,是陆地向海洋自然延伸并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坡度极为平缓,海水很浅,一般深度不超过200米。但宽度各地差别很大,在陆地为平原的地方,大陆架一般很宽,可达数百至一千公里,如太平洋西部、大西洋北部两岸和北冰洋的边缘;紧邻的陆地若是高原或山脉,大陆架宽仅数十公里,甚至缺失,如南美大陆西岸大陆架甚窄。

美丽的南极洲水下生物

全世界大陆架面积约为2,712万平方公里,占海洋总面积的7.5%左右。大陆边缘被海水淹没的部分,呈一自陆向海自然延伸和缓倾的浅水平台。其范围自低潮线起到洋底向海方向坡度迅速变陡处(称为大陆坡折线或大陆架外缘)为止。全世界大陆架的平均向海坡度为0°07′,内陆架略陡于外陆架。陆架表面向洋底方向微倾的坡度不超过1~2°,其外缘水深为21~621米,全世界平均为133米。宽度为0(巴拿马西海岸)至1206公里(巴伦茨海陆架),全世界平均为78公里。面积仅占世界大洋面积的7.5%,世界陆地面积的18%。组成物质有两种类型,一种由火成岩组成,缺乏沉积物;另一种由砾、砂、粉砂、粘土等沉积物组成。

在大陆架的外缘处,常有一些隆起,即堤坝,来自陆地的大量物质堆积在近岸到陆架外缘堤坝为止的范围内。堤坝有的由火成岩作用形成,也有海藻构成的礁石或盐丘构造等。堤坝处沉积厚度达2公里左右。中国渤海大陆架平均水深仅18米,最大水深85米以上,黄海大陆架平均水深44米,最大水深144米以上。分布在岛屿四周的陆架称为岛架,宽度狭窄,仅十余公里至数十公里,坡度较大,一般为数十分,岛架外缘水深110~200米,岛架上一般冲刷作用十分强烈。大陆架上常有油气资源分布,许多著名的大油田均位于大陆架海域。

在中国沿海有宽阔的大陆架,大陆架上有良好的石油资源的前景。根据大陆架是一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的原则,中国对邻接本国陆地领土的广大的大陆架地区拥有主权权利。至于大陆架涉及其他国家的部分,中国政府一贯主张同有关国家协商确定划界问题。

对于其他国家侵犯中国大陆架权利的行为,中国政府曾多次提出抗议,申述自己的权利主张。例如,对日本和韩国1974年1月30日签订的所谓“共同开发大陆架协定”,擅自划定82000平方公里的中国东海大陆架作为“共同开发区”一事,中国先后在1974、1977、1978和1980年发表声明抗议。

在1980年5月7日中国政府的声明中说,“根据大陆架是陆地领土自然延伸的基本原则,中华人民共和国对东海大陆架拥有不容侵犯的主权权利。东海大陆架涉及其他国家的部分,理应由中国和有关国家通过协商加以划分。日本政府背着中国同韩国当局签订‘协定’,片面划定所谓‘共同开发区’,这是侵犯中国主权的行为”。关于南海,中国政府也持同样的态度。例如,中国外交部发言人1976年6月14日发表声明,抗议菲律宾在中国南沙群岛礼乐滩地区钻探石油;1980年7月21日发表声明,抗议苏联和越南签订所谓“在越南南方大陆架合作勘探、开发石油天然气的协定”。这些都是维护中国主权的重要声明。

对于大多数沿海国家来说,大陆架划界是不可避免的,但划界所遵循的基本原则和方法却有很大的不同,甚至可以说,两者之间存在着本质的差别:划界原则对所有国家都具有法律约束力,并对划界方法具有调整和规范的指导性作用;划界方法只是按照划界原则所确立的具体的技术性手段,其本身并没有法律规范的功能,任何国家和国际组织也没有权利要求他国必须依照某种方法进行划界。明确区分大陆架划界的基本原则与方法,对于妥善解决大陆架划界之争以及合理分割海洋权益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大陆架划界的最基本原则是自然延伸原则

《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第76条第1款明确指出: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这说明自然延伸原则是沿海国大陆架主权权利的法律基础,这种权利是从国家主权原则中引申出来的,是国家领土主权的一种表现。

1945年9月,美国总统杜鲁门在《关于美国对大陆架底土和海床自然资源的政策宣言》中宣称:“处于公海下但却邻接美国海岸的大陆架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这是“自然延伸”概念的最早提出,标志着大陆架作为一个法律问题开始进入国际法领域。

1969年2月,国际法院在判决北海大陆架案时,对“大陆架是沿海国陆地领土在海下延伸的自然事实”这一原则又作了系统的理论阐述,并将其作为整个大陆架法律制度的一项带有根本性的指导原则。

从1977年国际仲裁法庭对英法大陆架案的裁决和1982年国际法院对突尼斯—利比亚案的裁决来看,自然延伸原则均被赋予了作为大陆架法律制度根本性原则的崇高地位,并在理论上和实践上都获得了重大发展。由此可见,《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对大陆架海洋制度首先肯定的是“全部自然延伸”原则,如果这种“自然延伸”不足200海里,在不影响邻国陆地领土“全部自然延伸”的前提下,可以继续扩展至200海里。但是,如果某一特定大陆架被天然的海槽或海沟所分隔的话,那么它就不能也不应该再把本国大陆架的范围扩展至200海里了。印度尼西亚和澳大利亚两国1972年签订《大陆架划界协定》时曾充分考虑帝汶海沟的存在便是有力的证明。大陆架(直到大陆边)蕴藏着石油、天然气和其他矿物资源。世界上石油产量有20%来自大陆架。大陆架上的水域也是海洋生物资源最丰富的地方。世界上渔获量90%来自大陆架上面的水域。国家主张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法的新发展。这一发展使“大陆架”一词不仅具有地理学上的意义,而且也具有法律上的意义,而法律上的大陆架概念在不断变化,日益和地理学上的大陆架概念不同。

首先对大陆架提出管辖权主张的是美国。1945年美国总统H.S.杜鲁门第2668号总统公告宣称:“处于公海下面但毗连美国海岸的大陆架的底土和海床的自然资源属于美国,受美国的管辖和控制。”随后不少国家发表了类似的关于大陆架的声明。1958年,在日内瓦联合国第1次海洋法会议通过的《大陆架公约》为大陆架下了这样的定义:“邻接海岸但在领海范围以外之海底区域之海床及底土,其上海水深度不逾200米,或虽逾此限度,而其上海水深度仍使该区域天然资源有开发之可能者。”据此,200米海水深度是国际法上确定大陆架的一个标准,技术上能够开发也是一个标准。所以大陆架的范围可以随技术的发展而扩大。

在从1973年起召开的第3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大陆架的概念扩大,不仅包括地理学上的大陆架,而且也包括大陆坡和大陆隆起。这次会议于1982年制订的《联合国海洋法公约》中规定,“沿海国的大陆架包括其领海以外依其陆地领土的全部自然延伸,扩展到大陆边外缘的海底区域的海床和底土,如果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到大陆边的外缘的距离不到200海里,则扩展到200海里的距离”(第76条第1款)。

但如大陆边从领海基线量起,超过200海里,则应以下列两种方式之一划定大陆边的外缘:①在大陆坡脚之外选定一些定点,每一定点上沉积岩的厚度至少应为从该点至大陆坡脚最短距离的1%,然后再划出连接各定点的直线作为大陆架的外界。②以离大陆坡脚不超过60海里的一些定点为准,划定大陆架的外界。这些定点相互之间的距离不得超过60海里。如此划定的大陆架的外界一般不应超过离领海基线350海里,或不超过海水2500米等深线以外100海里(第76条第4、5、6、7款)。鉴于划定大陆架的方法涉及的情况复杂,《联合国海洋法公约》又规定成立一个大陆架界限委员会,委员会应就划定大陆架外部界限问题向沿海国提出建议,沿海国在这些建议的基础上划定的大陆架界限应有确定性和拘束力(第76条第8款)。

关于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沿海国为勘探大陆架和开发其自然资源的目的,对大陆架行使主权权利。”这种权利是专属的,即如果沿海国不勘探大陆架或开发其自然资源,任何人未经该国明示同意,均不得从事这种活动。沿海国对大陆架的权利并不取决于有效或象征的占领或任何明文公告(第77条第3款)。但沿海国开发从测算领海宽度的基线量起200海里以外的大陆架非生物资源,须向国际海底管理局缴纳一定费用(第82条)。大陆架的自然资源“包括海床和海底的矿物和其他非生物资源,以及属于定居种的生物,即在可捕捞阶段在海床上或海床下不能移动或其躯体须与海床或海底土保持接触才能移动的生物”(第77条第4款)。

划界原则

大陆架划界的公平原则是一项得到国际公约和国际社会普遍承认的适用于海域划界的原则,是习惯国际法的一部分。在海域划界中使用的“公平”,表示所得到的结果和得到这种结果使用的方法是公平的,是考虑了一切情况下的公平。自然延伸、等距离、中间线、成比例等划界的原则与方法,都是在符合公平原则的前提下,结合具体情况才加以适用的。

以下几项是大陆架划界中确定公平原则的主要因素:

(1)沿海国陆地领土向海底自然延伸的情况,这是确定公平原则时所要考虑的首要因素。

(2)有关国家间海岸线的长度比例,这是决定公平划分大陆架的一个重要因素。

(3)特定的地质和地貌因素的存在。是决定公平划分大陆架的另一个重要因素。

(4)有关岛屿的存在也是大陆架划界时的一个因素。


划界争议

关于相邻或相向国家之间的大陆架划分问题,在第3次联合国海洋法会议上有两种对立意见:

(1)认为应以中间线或等距离为划分原则。

(2)认为应按照公平原则。划界问题,国际法上最根本的一项原则是自然延伸原则。国际法院在1969年关于联邦德国为一方、荷兰与丹麦为另一方的“大陆架案”的判决,十分强调这项原则,同时也强调公平原则。判决指出:“划分应依公平原则,以协议进行,并考虑各种有关情况,尽可能做到将各该国陆地领土向海内并在海水下自然延伸的各个部分划归各该国,但不得侵占其他当事国陆地领土的自然延伸。”判决同时指出:以等距离线划界不是强制性的,也不存在任何单一的划界方法。

为了具体说明公平原则,法院认为划界应该考虑以下因素:

(1)当事国海岸的一般形状,以及任何特殊的或不寻常的情况。

(2)有关大陆架地区的自然构造、地质构造和自然资源之所在。

(3)划归沿海国的大陆架地区的面积与按照海洋大致走向量出的该国海岸的长度之间,应有一种合理的比例关系。所说海岸的“特殊或不寻常的情况”,往往和海岸附近的岛屿有关。《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规定,“不能维持人类居住或其本身的经济生活的岩礁,不应有专属经济区大陆架”(第121条)。因此划定大陆架时,岛礁起什么作用有时是很重要的。在国际实践中,在大陆架划分时,有的不承认某些岛礁的作用,有的承认其部分作用。采取公平原则划分大陆架比较公平,但是要考虑很多因素,情况比较复杂。

1958年《大陆架公约》比较倾向于中间线原则或等距离线原则。该公约规定,海岸相向国家大陆架边界应“由有关各国以协议定之。倘无协议,除因情形特殊应另定界线外,以每一点均与测算每一国领海宽度之基线上最近各点距离相等之中央线为界线”。这项规定虽然被中间线派用来支持他们的论点,但公约只有四十几个国家批准。国际法院1969年的判决是在公约生效后作出的,可见中间线规则并未得到国际上的普遍承认。

6、古代中国海洋区域。

历史上中国的海洋面积

历史上我国海洋面积还是很大的,由其在清朝时外东北,库页岛那时都是中国的,北太平洋,日本海等,还有勃海,黄海,东海,南海这些儿海洋都是中国的,到现在只有勃海,黄海,东海,还有南海是中国管辖的海洋,大概面积能有300多万平方公理左右。

明朝的国土面积最大时有1000万平方公里。

明朝是我国封建史上最后一个由汉族统治者统治的大一统王朝,那么,该时期的中国疆域有多辽阔呢?

成祖朱棣派遣三宝太监七下西洋,与此同时亦失哈奉命前往黑龙江流域进行探索,陈诚被调派到帖木儿汗国的首都赫拉特。因为这三起事件是在同一时期发生的,所以学界往往将关注点放在郑和下西洋上,对亦失哈与陈诚研究甚少。毕竟,郑和下西洋频繁地出现在我们的历史课本中,所以亦失哈与陈诚的功劳往往被忽略。

实际上,这两位明朝大臣对大明版图的扩张做出了极大的贡献,其功绩丝毫不逊于郑和。

公元1409年,朱棣于海西女真与建州女真所在的东北地区设立“奴儿干都司”。随后,亦失哈带领一支来自燕京的探险队深入白山黑水之地,对黑龙江下游地区的少数民族部落展开游说。其目的在于说服那些独立的女真部落归顺明朝,以便于,明朝在远征鞑靼期间免于后顾之忧。

经历了紧锣密鼓的筹备之后,亦失哈于公元1411年率一千名大明精兵于今吉林市出发,由二十五艘船组成的探险队沿着松花江浩浩荡荡地驶入黑龙江。在亦失哈来到东北之初,该地区的女真部落对明朝使者均报以抵触态度。

不过,由于亦失哈准备周全,迅速用金钱攻势收买了各部首领,顺利地完成了王朝赋予的任务。在此期间,明朝军队于东北设立的指挥使司位于今俄罗斯哈巴罗夫斯克边疆区。在此之前,元朝曾于此地设立东征元帅府。在完成了使命之后,亦失哈与一百多名女真进贡使团班师回朝。

永乐十一年,暨1413年,亦失哈再次奉命前往黑龙江地区出使少数民族部落。在为期一年的外教活动中,亦失哈在特林海峡修建了一座永宁寺,并用汉字、蒙文、女真文树立石碑,记录下女真部归顺大明的历史事件。时至今日,我们仍能在碑文上看到这些记录于六百年前的信息。

据石碑上的描述可知,当时大多数女真部落尚未开化,依旧保留着渔猎的传统,女真百姓的衣服均是用鱼皮缝制的。亦失哈第二次出使黑龙江,最远到达了库页岛。在距离库页岛不远的沿海地区,亦失哈册封当地的女真部酋长为明朝官员,确定了该部落与大明的附属关系。

就在同一年,明成祖朱棣委任中官李达护送帖木儿汗国沙哈鲁派遣的使者返回北方。在护送队伍中,还有副使李暹以及典书记陈诚等等。这支使团用了近一年的时间抵达帖木儿汗国的首都,与帖木儿汗国的国王进行了外交会晤。

明成祖朱棣屡次派遣使者进行外交活动,确立明朝的国际地位并划定国界,使明朝的疆域达到极盛。明朝的领土相当广袤,既囊括了今万里长城以南及辽宁省全境,从领海范围来看即便是今日本海范围的海域亦属明朝版图。

与此同时,大明朝拥有外兴安岭、黑龙江流域诸少数民族部落的宗主权。明朝疆域的最北方,便是前文中我们提到的库页岛一带。在南征期间,明成祖朱棣还战胜了安南人(今越南北部),使该地区成为大明王朝之附庸。

永乐二十二年,暨1424年,这是大明王朝疆域最广阔的时期。根据文献的描述来看,当时大明王朝的国土面积已经达到一千万平方公里,与现在中国的国土面积不相上下。当然,相比于后来的清朝来说,明朝的领土面积不算广阔。

在清朝最鼎盛的时期,其国土面积超过了一千三百万平方公里。即便是在内忧外患交织的晚清时期,清朝的版图仍有一千一百万平方公里。不可否认的是,虽然清朝拥有比明朝更加广阔的领土,但从对外政策的角度来看,明朝远比清朝开放得多。

仅明成祖朱棣时期,就有三宝太监下西洋、李达护陈诚出使西域、亦失哈收服黑龙江流域的少数民族等。明朝版图的辽阔,是借助强大的包容性和开放性取得的。值得一提的是,明朝前中期的统治者及士大夫,无不是精通世界地理知识者。

7、中国海洋石油。

2021年,我国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分别为5464万吨、19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2%、6.9%;海洋油气行业生产总值达1618亿元,同比增长6.4%。据《中国海洋能源发展报告2021》预测数据显示,2022年,我国海洋原油、天然气产量将分别达5862万吨、216亿立方米,同比增长率分别为6.9%、8.6%;海洋油气增产量占全国油气增产量比例将分别达到50%、13%。国内海洋油气开发行业增长趋势明显,行业发展前景良好,我国油气产业资源开发主阵地将逐步转至海域。【从十一段线到九段线自己了解一下】

8、中国港口。宁波舟山港披露了1月生产数据,全港完成集装箱吞吐量超300万标准箱,继去年7月后再次迈上月箱量“超300万”的高位,实现“开门红”。

而在此前的1月31日,交通运输部发布2022年全国港口货物、集装箱吞吐量数据,宁波舟山港的货物吞吐量、外贸货物吞吐量排名第一,上海港的集装箱吞吐量排名第一。

整体来看,全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前10名为:宁波舟山港、唐山港、上海港、青岛港、广州港、苏州港(内河)、日照港、天津港、烟台港、北部湾港。从货物吞吐量增速看,除上海港为负增长外,其他9个港口均为正增长。

2022年,在疫情、供应链危机、地缘政治等因素影响下,外贸趋冷,能源供需严重失衡,大宗商品市场反复波动,但中国主要港口的成绩单体现出我国宏观经济具备韧性。

进入2023年,受访专家预计中国港口货物吞吐量将保持稳定、略增的态势,港口向高质量发展迈进,海上的进出口结构会发生变化,陆上的海铁联运会持续发展,对港口而言,持续优化运输结构、提升服务能力至关重要。

9、中国海洋气候。

因为海洋的比热容比陆地大,所以海洋升温慢,降温也慢。所以陆地上和海洋上的最高气温和最低气温出现的时间不一样。

大陆性气候,是指位于大陆且受大陆气团影响的地区的气候。通常指与中讳度大陆腹地地区相对应的气候。

海洋性气候指的是受海洋影响明显的岛屿和近海地区,且降水较多、温度变化和缓的气候。而大陆性气候与海洋性气候有一些不同之处。

气温年较差和气温日较差很大,这是大陆性气候最明显的特征。大陆性气候的另一重要特征是,降水季节和地区分布不均匀、且降水量少。

受到大陆性气候影响的地区,一般为干旱和半干旱地区,其降水量一般在400毫米以下,有时甚至还不到50毫米。而海洋性气候是地球上最基本的气候型,其特点是受大陆影响小,受海洋影响大。

地处在海洋性气候条件下的地区,其气温的年变化、日变化都比较小,且年较差和日较差都比大陆性气候小,全年最高、最低气温出现时间比大陆性气候的时间晚。

分布在大陆西岸的气候类型有热带沙漠气候、地中海气候,温带海洋性气候等。

1、热带沙漠气候分布于南北回归线——南北纬30°之间的大陆中西部,如著名的撒哈拉沙漠,还有西亚阿拉伯半岛上的沙漠、澳大利亚中西部的沙漠等。

2、地中海气候分布于南北纬30°——40°之间的大陆西岸,最典型的是地中海沿岸地区。

3、温带海洋性气候分布于南北纬40°——60°之间的大陆西岸,

10、中国海洋周边状况与争议的岛。

a.鸭绿江上的薪岛、绸缎岛、多智岛、威化岛、黄金坪岛等岛屿以及长白山顶峰和天池本是中国和朝鲜边界争议领土,因为朝鲜宣称他们的领导人金正日出生在此(事实上金正日出生在苏联境内伯力附近的维亚特斯科耶军营),因而称这是“圣山”,所以196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与朝鲜签定界约,宣布长白山以南、一半长白山顶峰和一半长白山头天池、鸭绿江的多个岛屿都归属朝鲜。

b、中韩还有苏岩礁争议。

c、中日东海问题主要指东海大陆架争端。按照《联合国海洋法公约》的规定,沿岸国可以从海岸基线开始计算,把200海里以内的海域作为自己的专属经济区。但依据《联合国海洋公约》第76条规定:大陆架的边缘要有2500深的等深线。东海大陆架是一个广阔而平缓,向东一直延伸到冲绳海槽,其边缘平均水深为2940米,完全符合《联合国海洋公约》的规定。所以日本所谓的相向共架之说是无法成立的。这也就造成了中日东海有20多万平方公里的争议区,而钓鱼岛就位于这个争议区里。

d、经1974年中越海战,中国夺回了被南越侵占的西沙群岛。2012年6月21日,民政部公告宣布,国务院正式批准,建立地级三沙市,政府驻西沙永兴岛。2015年7月24日,三沙市永兴码头配套设施主体工程竣工。

东沙群岛是南海诸岛中离大陆最近、岛礁最少的一组群岛。位处国际航海重要的交通枢纽,属中国的领土,名义上归广东省汕尾市陆丰市碣石镇管辖,目前隶属于台湾当局高雄市旗津区。

中沙群岛是海洋型岛屿,发育在中央深海盆及北部陆坡上海山顶部,由黄岩岛和中沙大环礁上26座已经命名的暗沙,及一统暗沙、宪法暗沙、神狐暗沙、中南暗沙等4座分散的暗沙组成,除黄岩岛环礁礁缘部分露出海面外,其它暗沙暗礁均隐伏海水中。黄岩岛目前已被中国实际掌握。

争议最大的南沙群岛到目前为止共有6国7方声索主权。

其中,文莱占据1个岛礁,印度尼西亚占据2个岛礁,马来西亚占据3个岛礁,菲律宾占据7个岛礁,越南占据28个岛礁。而中国占据9个岛礁,其中大陆占据8个,台湾方面占据了太平岛。

11、中国古代海洋贸易。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中国海洋贸易史简述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贸易基本上都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的。而到了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主要讨论此后的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一、 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贸易 中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创建了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由于阿拉伯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经商的习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到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由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陶瓷,纸张,和其它手工业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 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贸易 1258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劲旅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完,从此阿拉伯人在这条航线上退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当同时,阿拉伯人的退却也为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建了条件。因此在元初,中国的海外贸易仍然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14世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东西方的交通不时受阻。并且奥斯曼帝国实行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的政策。受此影响, 全球的海洋贸易走向衰落。元末开始,倭寇扰边,在中国沿海大肆打劫。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也有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这个观点是不大正确的。因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海禁政策仅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实行海禁)的实行过,而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元末明初,整个世界的海外贸易已处于低潮。这时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正是受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中国的海禁政策出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并非明太祖首创。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宫和中国官僚阶层对东南亚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逐渐兴起。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朝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间海外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三、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 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明代工商业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手工业品生产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16世纪,西方殖民者开拓了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东方与西方的联系再次接通。嘉靖末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基本平定,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实施「船引」制度,准许居民至东、西洋贸易,明王朝接受此请求,从此中国的海洋贸易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隆庆开关”是明代继郑和下西洋之后对外关系中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明朝的对外交往从官府层面转向民间层面。 此时中国的朝贡贸易已经衰落,民间贸易快速兴起,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宋代。据记载,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明末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东南沿海商人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时海外贸易的范围较之宋代也有了大范围的扩展,可以归结为三条航线: 1. 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向美洲各地的贸易。 2. 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向欧洲各地的贸易。 3. 与日本的贸易 而当时进出口的产品,也较以前更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的出口商品有236种,包括手工业品127种、矿产品、水产品、农副产品、动物和肉制品、干鲜果品、文化用品和中草药品等八大类。其中以纺织品,陶瓷,糖类为主要。 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这点足以说明当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手工业生产水平仍居世界领先水平。 四、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海外贸易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皇朝的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康熙元年(l662)、五年(l666)、十四年(1675)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于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元年(1622)、十七年(1678)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彻底的中止了明末以来海外贸易繁荣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很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 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朝的贸易采用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弱。 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朝的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和农产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一个低谷。 五、 总结 唐朝中叶,中国海外贸易开始兴起;宋代,阿拉伯人大量来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中国到阿拉伯的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中国的海外贸易到了一个繁荣阶段。元朝中后期,随着阿拉伯人的退却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东西方的贸易逐渐中止,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中后期,西方列强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线,随后占领东南亚,中西方的海外贸易再次兴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达到繁荣阶段。清朝,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生产力的落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陷入低谷。

以下无正文 仅供个人用于学习、研究;不得用于商业用途。только для людей, которые используются для обучения, исследований и не должны использоваться в коммерческих целях.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Nur für den persönlichen für Studien, Forschung, zu kommerziellen Zwecken verwendet werden.Pour l 'étude et la recherche uniquement à des fins personnelles; pas à des fins commerciales.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百度文库VIP已帮您省87元现在恢复最低仅需0.3元/天

立即续费

中国海洋贸易史简述

For personal use only in study and research; not for commercial use

中国海洋贸易史简述

中国的海洋贸易最早可以追溯到汉代,早在东汉时期,中国就开辟了经云南西部到缅甸出海和从广东经南海到印度、斯里兰卡的两条海上航道。但由于中印双方贸易的需求不大,且当时中国南方经济尚未发展起来,该航线的贸易作用并不大。 在唐代之前,中国与西方国家的交流、贸易基本上都是通过陆上的丝绸之路进行的。而到了唐代,随着阿拉伯人开辟了从西亚到中国南方的航线后,东方与西方的海上贸易蓬勃兴起。从此之后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从陆上向海上转移,陆上丝绸之路退出了历史的舞台。本文主要讨论此后的中国海外贸易的发展。 一、 唐代至元代的海洋贸易 中世纪,西亚的阿拉伯人创建了阿拉伯帝国(632年—1258年)。由于阿拉伯帝国所处的地理位置(东方文明与西方文明之间),以及阿拉伯人崇尚经商的习俗。阿拉伯商人在中国与西方的贸易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公元10世纪,阿拉伯商人苏莱曼(Suleiman)与航海家伊本•瓦哈比(ibn Wahab)的商船由巴士拉(Basra)与希拉(Siraf)经海路驶进中国的广州港。通过该条航线,大量阿拉伯商人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该航线上海运的逐渐兴起,并替代了陆上的丝绸之路,成为了东西方贸易的新通道。 这条航线也被称为海上丝绸之路。到了宋代, 陶瓷成为另一个主要的贸易商品, 陶瓷的贸易量甚至超过了丝绸。所以, 这条航线又被称为海上丝瓷之路。 唐朝曾在广州设官职市舶使,主理海外贸易,接待来到中国经商的波斯人和大食人(阿拉伯人)。到了南北朝,中国经济中心南移, 南方经济兴起带动了海外贸易的发展。到宋朝时,中国的海外贸易已经十分繁荣。为加强对日益扩大的海上贸易的管理,宋朝不仅把前朝主管官吏市舶使扩大为主管机构市舶司,而且还把市舶司的设置从广州一地,扩大到杭州、明州、泉州和密州等港口,并在秀州、温州和江阴等地设市舶务。繁荣的海外贸易也给宋朝带来了巨大的财政收入,据记载,南宋初年收入最多的泉州市舶司每年可得200万贯左右,约占南宋每年财政总收入的5%。由此可见当时海外贸易的繁荣程度。 在这段时期,中国海外贸易出口的主要商品有:丝绸,陶瓷,纸张,和其它手工业产品。而中国进口的商品主要是香料等奢侈品。 二、 元末到明代中期的海外贸易 1258元,曾是“海上丝绸之路”劲旅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灭完,从此阿拉伯人在这条航线上退却,这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当同时,阿拉伯人的退却也为中国人在海外贸易中发挥更大作用创建了条件。因此在元初,中国的海外贸易仍然保持相当繁荣的局面。14世纪,西亚的奥斯曼帝国兴起,由于奥斯曼帝国的扩张,战事不断,打断了东西方之间的贸易,使得东西方的交通不时受阻。并且奥斯曼帝国实行向过境商人征高额税收的政策。受此影响, 全球的海洋贸易走向衰落。元末开始,倭寇扰边,在中国沿海大肆打劫。这也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中国的海外贸易。 也有些人认为这段时期的中国对外贸易的衰弱的一个重要原因是明太祖的禁海政策。这个观点是不大正确的。因为分析明朝初期和中期的海禁政策,可以发现,这个海禁政策仅在洪武年间和嘉靖年间(嘉靖二年五月明朝实行海禁)的实行过,而大部分时间,中国的海禁是十分松弛的。元末明初,整个世界的海外贸易已处于低潮。这时中国海外贸易衰落正是受整个世界环境的影响。另外值的一提的是,中国的海禁政策出现于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并非明太祖首创。 在这段时期,由于皇宫和中国官僚阶层对东南亚的香料等奢侈品的需求,一种由官方主导的与海外各国的朝贡贸易逐渐兴起。朝贡贸易就是通过两国官方使节的往返,以礼物赠答进行交换的贸易方式。明初的郑和下西洋更是把中国与海外国家的这种朝贡贸易,推向了高潮。朝贡贸易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民间海外贸易衰落带来的损失。 三、 明朝中后期的海外贸易 明代中国仍然是世界上经济最发达的国家之一。明代工商业较之以前有了长足的发展。当时的中国手工业品生产在世界上仍居于领先地位,在国际市场享有声誉,具有很强的竞争能力。

第 1 页

16世纪,西方殖民者开拓了从西方到东方的航线,东方与西方的联系再次接通。嘉靖末期中国东南沿海倭寇基本平定,隆庆元年(1567),福建巡抚涂泽民请开海禁,实施「船引」制度,准许居民至东、西洋贸易,明王朝接受此请求,从此中国的海洋贸易再次进入了一个繁荣的时期。明朝商人与欧洲商人在太平洋地区的贸易活动,为17世纪欧洲资本主义的兴起,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所以,“隆庆开关”是明代继郑和下西洋之后对外关系中又一重大事件,标志着明朝的对外交往从官府层面转向民间层面。 此时中国的朝贡贸易已经衰落,民间贸易快速兴起,其繁荣程度甚至超过了宋代。据记载,当时世界三分之一的白银流入了中国。 明末对外贸易的蓬勃发展,不仅给东南沿海商人带来巨大的财富,同时也极大的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此时海外贸易的范围较之宋代也有了大范围的扩展,可以归结为三条航线: 1. 以马尼拉为中转站,向美洲各地的贸易。 2. 以马六甲为中转站,向欧洲各地的贸易。 3. 与日本的贸易 而当时进出口的产品,也较以前更为丰富。据不完全统计明代的出口商品有236种,包括手工业品127种、矿产品、水产品、农副产品、动物和肉制品、干鲜果品、文化用品和中草药品等八大类。其中以纺织品,陶瓷,糖类为主要。 当时普遍的说法是,“从智利到巴拿马,随处可见质优价廉的中国丝绸。”“他们的丝织品质地优良,所要的价钱只是我们所要价钱的三分之一,他们很容易与我们竞争。”这点足以说明当时中国仍然是世界上最发达的国家,其手工业生产水平仍居世界领先水平。 四、 清朝(鸦片战争前)的海外贸易 清朝建立伊始,清政府为了禁止和截断东南沿海的反清势力与据守台湾的郑成功部的联系,以巩固新皇朝的统治,曾于顺治十二年(1655)、十三年、康熙元年(l662)、五年(l666)、十四年(1675)五次颁布禁海令;并于顺治十七年(1660)、康熙元年(1622)、十七年(1678)三次颁布“迁海令”,禁止人民出海贸易,彻底的中止了明末以来海外贸易繁荣的局面。 1683年清朝攻占台湾后,康熙接受东南沿海官员请求,停止了清初的海禁政策。但是康熙的开海禁是很有限制的,其中最大的限制就是不许与西方贸易。康熙曾口谕大臣们:“除东洋外不许与他国贸易”,并说:“海外如西洋等国,千百年后中国恐受其累,此朕逆料之言” 。 而且此时日本的德川幕府为了防止中国产品对日本的冲击,对与清朝的贸易采用严格的限制。因此,此时的海外贸易与明末相比,已经大为衰弱。 到了乾隆以后,清朝开始实行全面的闭关锁国政策,一开始是四口通商,到后来只有广州开放对外通商,且由十三行垄断其进出贸易。清朝的这种对外贸易政策严重的阻碍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此时,中国的手工业产品在世界上已经没有竞争力了,中国出口到外国的主要货物是茶叶和农产品。清朝初期和中期是中国海外贸易的一个低谷。 五、 总结 唐朝中叶,中国海外贸易开始兴起;宋代,阿拉伯人大量来到东南亚和中国经商,中国到阿拉伯的这条航线成为世界上最繁忙的航线,中国的海外贸易到了一个繁荣阶段。元朝中后期,随着阿拉伯人的退却和奥斯曼帝国的兴起,东西方的贸易逐渐中止,中国的海外贸易开始走向衰落。明朝中后期,西方列强开辟了到东方的新航线,随后占领东南亚,中西方的海外贸易再次兴起,隆庆元年,明政府开海禁,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达到繁荣阶段。清朝,由于清政府的闭关锁国政策和中国生产力的落后,中国的海外贸易再次陷入低谷。

12、中国古代海洋战争。

古代中国,战争频发,然多在陆上,楼外斜月今天带大家了解一下明朝以前发生的15次跨海作战。

1,吴齐黄海海战。

吴王夫差在西破楚国,南降越国后,经过数年的精心准备于公元前485年春,正式出兵北伐齐国。

吴军兵分两路,夫差亲率主力搭乘内河战船由邗沟入淮河北上,直逼齐国境内。同时,为确保侧翼安全并夹击齐国,分散齐国兵力,夫差派将军徐承率海军主力舰队从海路北上,沿中国东海海岸,经过东海和黄海,远程奔袭齐国的山东半岛。

这是中国历史上有确切文献记载的的第一次大规模海战,在中国乃至世界海战史上都有着非常重要的历史意义。这场海战主要在黄海海域进行,以吴军的惨败和齐军的全胜告终。

吴齐黄海海战说明当时中国海洋作战力量在武器装备、船舶建造、战略战术和航海科技等方面已经成熟并进入大规模实战应用,吴国海军不远千里跨海作战标志着中国的海军已经是一支强大的军事力量。

2,汉武帝跨海攻打卫满朝鲜。

汉朝初年,燕王卢绾背叛,投降匈奴,卢绾部下卫满则逃到朝鲜半岛推翻了箕子朝鲜,建立卫满朝鲜。


公元前109年,汉武帝发兵远征朝鲜。兵分两路,一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领海军从山东渡过黄海,到达朝鲜列口,即今大同江入海口附近。

一路由左将军荀彘率领陆军,经陆路远征辽东,联合攻打右渠王。最终卫满朝鲜被灭,汉武帝设置乐浪、真番、临屯、玄菟四郡,把朝鲜半岛汉江以北地区纳入大汉版图。

3,汉武帝跨海平定南越。

南越是秦朝名将赵佗所建,范围包括现在的越南中部和北部,以及广西和广东的一部分地区。

公元前112年,汉武帝发兵5路进攻南越,第一路由伏波将军路博德率领从桂阳南下。第二路由楼船将军杨仆率军沿浈水南下,从水路直逼番禺。第三路由郑严率军由零陵出发,沿漓水直下;第四路由田甲率军,直抵苍梧。第五路由何遗利率军由巴蜀直下牂柯江。五路大军的最终目标是南越国都城番禺。

是年冬天,杨仆率军抢先攻破番禺城北的石门,缴获南越国的战船和粮食,并挫败南越国先头部队,并最终在路博德的协助下攻破番禺,平灭南越。

汉武帝平定南越后,设置南海、苍梧、郁林、合浦、交趾、九真、日南七郡。

公元前111年,汉武帝命杨仆率军从合浦出发渡过北部湾,攻占海南岛,设置儋耳、珠崖两郡,连同上述七郡,皆隶属于交州刺史管辖。

4,孙权派军到达台湾并经略开发台湾。

公元230年,孙权命卫温、诸葛直率军从章安(今浙江临海东南)出发,渡海到达夷洲(今台湾),并在当地驻扎一年,设置军政机构,加强了台湾与大陆的联系,这是历史上台湾纳入中国版图的开始。

5,隋文帝和隋炀帝两代帝王跨海攻打高句丽。

隋朝和高句丽曾先后发生4次战争,第一次是598年,第二次是612年,第三次是613年,第四次是614年。

公元598年,隋文帝杨坚命杨谅、王世积为行军元帅,周罗喉为水军总管,率军分水陆两路进攻高句丽。其中水路陆军自东莱(今山东掖县)出海,渡过黄海直逼平壤。高句丽王惶惧,遣使谢罪称臣。

公元612年,隋炀帝二征高句丽,隋将来护儿率军由东莱海口出发,渡海登陆后,顺利抵达浿水(今朝鲜大同江),前锋直逼平壤外城。

隋朝四打高句丽,皆无功而返,劳民伤财,终致败亡。

6,隋炀帝征服林邑。

林邑本为西汉日南郡象林县旧地,马援铸铜柱之地,时称象林邑,略去象字,人多称之林邑,位于今越南南部顺化一带。

东汉末年,林邑反汉自立,屡次侵扰孙权的交趾地区,不朝中国。

公元420年,刘宋武帝征林邑国,林邑请降。

公元602年,交趾俚人李佛子叛乱,占据越王故城,公开对抗朝廷。隋文帝杨坚命大将刘方率军平定交趾地区,设置六郡管辖越南北部和中部地区。

公元605年,隋炀帝命刘方继续南征,经略林邑。刘方兵分两路,一路由钦州刺史宁长真率军出越棠(今越南宜春)南下,刘方自率主力以舟师从河内出海,沿南海海岸南下到达林邑。经过多次战争,公元607年,攻灭林邑。

隋炀帝在今越南南部设置比景、海阴、林邑三郡,这是中国中原王朝所有在越南地区设置的军政机构中最靠南的三个。

7,隋炀帝跨海征服流求。

隋朝时的流求指的是现在的琉球群岛。

公元610年,隋炀帝命将军陈稜、张镇周率军从义安(今广东潮州)出海,历时一个多月,征服了今天的琉球群岛。

隋炀帝征服琉球群岛后,琉球群岛自此纳入大隋朝的版图,这使得隋朝军队东出太平洋有了一个战略要地,为隋军东进、南下创造了条件。

(未完,待续)

#人民教育出版社# #教育部# #国家教委# @国家教材编写中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