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常识

千年古镇河下,韩信故里,全国进士第一镇,建筑艺术精品古佛塔

100人浏览   2024-12-09 09:40:35


首先来看一座历史文化古镇——河下古镇,这座小镇的年龄和淮安一样大,也已超过2500年了。河下镇的位置在古运河岸和淮河交汇的地方,和很多大运河沿岸的城镇一样,因运河而建,因运河而兴盛,河下古镇也是如此。

军事重镇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攻打北方的齐国,便于运输粮草和军队,令伍子胥主持开凿了邗沟,邗沟是京杭大运河人工开凿最早的一段,连接长江与淮河,而河下镇就位于邗沟和淮河的交汇处,那个时候河下叫末口。

盐商重镇

一千多年后隋炀帝凿通了京杭大运河全段,此后的千百年间运河边的小镇河下成了一座繁忙的军事重镇,宋、元、明、清每个朝代都会在河下设置重要机构,或调兵运粮,或运送淮盐,河下在这段漫长的历史岁月中都是商贸重镇。

文化重镇

那个时候的河下镇云集了来自全国各地的大商人,晋商、徽商、闽商等等都加入了河下的商战,各个地区的商会纷纷在河下建立会馆,促进了这座小镇的经济发展,也使河下拥有了深厚的文化底蕴。河下古镇仅在明清两朝就走出了进士67名,举人123位,翰林12人,被誉为“进士之乡”。

镇淮楼

镇淮楼,淮安人叫鼓楼,在淮安古城的中心位置,是这座历史古城的代表和象征,八百多岁,始建于北宋,现存建筑重修于清光绪七年,主体为砖木结构,远看很像一座古城楼,下层是砖砌台基,上面为两层山楼,重檐九脊式,四角是翘起的龙头,呈飞腾之势,整座古楼阁雄浑威武,镇守淮安古城千百年。

位于运河漕运重要命脉的古淮安扼守江北要冲,古代各界名流都会登楼祭酒以祝好运。镇淮楼在清乾隆以前叫谯楼,因为楼上放置“铜壶滴漏”用来报时。后来改为大鼓打更报警,有改称“古楼”。乾隆年间淮安地区水患频繁,老百姓为了祈求震慑淮水,才将这座楼改叫“镇淮楼”。

清江浦楼

建在淮安市区运河南岸的清江浦楼是一座两百多年历史的古楼,建于清雍正七年,楼高两层,青砖灰瓦古色古香,精美的木质楼阁古朴典雅,木雕飞檐,歇山顶,集中国古建筑的精华技艺于一身。

文通塔

在淮安勺湖公园内,是龙兴寺古建筑群中最醒目最漂亮的一座古迹,文通塔原名叫尊胜塔,最早建于唐中宗年间,后历代多次重修,塔高从开始的四十四米降到了后来的二十三米,现在的宝塔为七层八角,砖瓦结构,无梁无柱,结构精巧,黄色塔身,塔檐为青色,壮观而不失典雅,是淮安这座文化古城的标志性古建筑。

月塔

月塔的建造年代无准确记载,根据塔的造型特点判断应为宋代所建,月塔是一座楼阁式佛塔,无基座,只有台基,第一层塔身较高,四面开门洞,塔身没有装饰,塔檐较短,是一座结构独特的建筑艺术品,这座千年古塔在《中国古塔精粹》这部古建筑专著中有专篇介绍。

妙通塔

和月塔称“姐妹塔”,始建于北宋1123年,原塔内供奉有妙通法师的舍利和金棺等佛教圣物,经历了元、明、清三朝近千年的沧桑岁月屹立不倒,最后毁于四十年代的战争。古籍记载妙通塔为鲁班所建,七级浮屠,砖石而砌,佛光普照数十里。

明祖陵

明祖陵是一座传奇的古迹,是明太祖朱元璋建立大明王朝后为自己的高祖、曾祖和祖父修建的祖陵,陵墓位置在盱眙县境内,距县城二十公里。明洪武十九年开始修建,追谥自己的三位长辈为皇帝按黄陵规格建造陵墓,前后共修建了二十七年,可以想象当时所建祖陵的奢华。

祖陵原有建筑有殿庶、金门、玉桥、井亭、宰牲所、拜斋、碑亭、等等,种植翠柏达万棵,修建了长达二百五十多米的神道,神道两侧立望柱、石像等,彰显皇家威仪,规模宏大。唯一的意外是陵墓因为建在淮河入洪泽湖的入口处,后来被湖水淹没,浸泡了三百多年,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被隔离保护重见阳光。

淮安府署

古代淮安是大运河沿岸的“四大都市”之一,漕运的重要枢纽,历代政府都会在这里设置专门的机构,而古代淮安府城也是颇具规模的,淮安府署的建造最早始于南宋时期,现存建筑就是南宋时的五通庙,元代为沂郯万户府。明洪武元年淮安知府将当时的淮安路总管府府署进行扩建重修作为府署,就是现在的漕运总督部。

后来洪武三年的淮安知府重新选中了淮安上坂街的五通庙和沂郯万户府改造为新的淮安府署,一直使用到清朝末年,这座府署在近代先后作为淮安县政府以及工厂使用,到改革开放后作为全国历史文化名城的淮安将古府署进行了保护,作为历史遗迹供人们参观,感受古代淮安的辉煌。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