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到冬日,作为北方人,尤其在九河下梢的天津卫有多少人喜欢吃青萝卜呢?有多少人甚至已经将青萝卜当做冬日里的一种“水果”了呢?也许有几个场景能让你感受到天津市老百姓对青萝卜的喜爱。
天津的茶馆相声文化想必已被全国熟知。台上一块醒木、一把折扇、一条手绢,演员穿着长袍马褂,口若悬河、妙语连珠,台上热热闹闹,台下观众的嘴也不闲着,品着盖碗茶、嗑着瓜子,笑声不断......
尤其到了冬日,茶馆里的茶桌上绝对少不了一盘盘切好的青萝卜提供给观众,吃着萝卜听着一个个“包袱”,用相声里的一句话来说,正所谓:“哈哈一乐,可以清气上升,浊气下降,二气均分,食归大肠,水归膀胱,消食化水,不生灾病”。而同样,在腊月寒冬的天津各大大众浴池里,天津人泡澡后的标配也是青萝卜和花茶。用天津方言来讲真是十分的“迂贴”,就是形容舒服、闲适的意思。
一句调侃般的“萝卜就热茶,气得大夫满地爬”的民间谚语也说明人们喜欢吃青萝卜的原因,更是证明食用萝卜的健康价值。青萝卜含葡萄糖、蔗糖、果糖、双链核糖核酸及多种维生素、微量元素,能有规律地使肠管紧张度增高、肠蠕动增强,缩短食物在肠道的停留时间,利于食物代谢及废物的排出,具有不用节食而达到节食的神奇功效。青萝卜中维生素c的含量,高于梨、苹果8~10倍。它含有大量的淀粉酶,可以分解淀粉,帮助消化;它还含有芥子油,有促进食欲的作用。青萝卜中饱含的多种酶和维生素,使其增加了杀菌、祛痰、止咳、利尿等功效。在吃青萝卜的同时适量喝热茶更是可以起到消食导滞、止咳化痰、生津止渴、清热解毒等好处,难怪说青萝卜配热茶是冬日生活里的一款经典标配。
在天津,历史最为悠久的青萝卜无疑是闻名全国的沙窝萝卜,因其出产于天津市西青区辛口镇小沙窝村而得名。沙窝村的土质上沙下黏,特别适合萝卜的生长。说到种植沙窝萝卜的土壤,你肯定不敢相信居然能和南方的荔枝产生联系,当然这也是一段无从考证的坊间传说。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这句诗和诗背后的故事众所周知。在没有快递小哥的大唐盛世,唐玄宗为了让心爱的杨贵妃吃到新鲜的荔枝,不惜累死多少匹快马,也要在几天之内把荔枝从千里之外的南方运来。到了明朝嘉靖年间,嘉靖皇帝更为过分,为满足一爱妃喜欢吃南国荔枝的奢求,居然听信了奸相严嵩的馊主意,把整株的荔枝树连根刨下,通过河道运到天津卫,再摘果送入京城。于是乎,河岸边积攒了荔枝树根带来的沃土,久而久之形成田地,后人在此地种植青萝卜,于是诞生了远近驰名的沙窝萝卜。虽然这段传说有些荒诞并无从考证,但赋予了沙窝萝卜起源的传奇色彩,以此印证西青沙窝的沙土多么适合青萝卜的种植。
孕育出甘甜爽口“沙窝萝卜”的小沙窝村位于天津西南运河畔,正是这里土质的上沙下黏,土壤的肥沃,造就了类似水果口感的青萝卜。民国时期的地方志载:津郊出产青萝卜,味如水果,于沙窝产最良。有史料记载,沙窝萝卜已有300多年的栽培历史,从明朝开始种植,清朝时便享誉盛名,勤劳的沙窝人依托当地独特的“蒙金土”和优质的“运河水”培育出独特口感的沙窝萝卜。
假如,在沙窝萝卜即将上市前夕,你来到民风淳朴的小沙窝村,走进萝卜种植大棚,你会看到一棵棵胖胖翠绿的萝卜像是排好队列站地里,它们有4/5的“玉体”露出地面,白玉色的根部撑起了碧绿光滑的“胖胖身子”。沙窝萝卜的皮厚约0.2厘米,长15~25厘米,横径6~8厘米,单根重0.4~0.8千克。外形碧绿光滑,果肉晶莹如翡翠,口感甜爽微辣,酥脆多汁,味如水果,含糖量可高达8%,这也是沙窝萝卜当作水果来食用的原因,美味的口感也造就了“沙窝萝卜赛鸭梨”之美誉。
沙窝萝卜特殊口感使其誉满京津及我国整个北方地区。从1935年起大批量远销东南亚、日本及香港、澳门等国家和地区。在远销海外的同时,沙窝萝卜还在抗美援朝战争期间做出了突出的贡献。在上甘岭战役中,美军对坑道部队与后方的交通线实行严密炮火封锁,使得坑道部队粮尽水绝。由于饮用水运输需要容器,运输过程极其困难,所以就大量运送既能解渴又能充饥的萝卜。而这些萝卜中,就属天津沙窝萝卜的量最大,味甜多汁,也成为了为上甘岭战役乃至整个抗美援朝战争做出极大贡献的农产品,支援了浴血作战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军。因此,就有了1970年周恩来总理出访时,将沙窝萝卜种子作为国礼馈赠朝鲜领导人金日成的故事。
现在,还有人把沙窝萝卜当做园林绿化、居家美化的盆景,盆栽萝卜,在冬日里既有青油油养颜的享受,也有清脆甜爽口感的美味,一举多得,沙窝萝卜也在发展中不断演绎新的花漾人生。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