钱学森被誉为中国航天之父、火箭之王和中国导弹之父,他在航天科技、工程控制论和物理力学等领域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作为中国航天事业的奠基人,钱学森主持完成了“喷气和火箭技术的建立”规划,参与了近程导弹、中近程导弹和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的研制,直接领导了用中近程导弹运载原子弹“两弹结合”试验,对中国火箭、导弹和航天事业的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巨大贡献。
钱学森,1911年,出生于上海,是家中独子。父亲钱均夫是著名的教育家,钱均夫也曾和鲁迅、蒋百里等到日本留学,当过浙江省教育厅厅长。
1921年10岁的钱学森转入了北京高等师范学校附属小学学习,这是一所具有研究和实验性质的小学,不仅吸纳了最新的教学理念,还聘请了高素质水平的教师,这其中就有一位年仅16岁的女教师,也就是后来周总理的夫人邓颖超。
1923年,12岁的钱学森以北京市第一名的成绩考进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那时候钱学森的老师是著名的教育家林砺儒校长,林砺儒一直主张教育改革,反对灌输式的死记硬背。钱学森后来回忆说:师大附中的学习生活对他的教育很深,对他的人生观和价值观起了很大的影响。
1929年,和所有孩子一样,钱学森也面临着高考的选择,当时的钱学森选择了上海交通大学,而且选择的是火车制造专业,他的第一想法是将来造火车,发展祖国的交通事业。
但在交大的上学期间,发生了九一八事变,东北三省沦落,贪婪地日本又把目光投向了繁荣的上海,那时候上海的天空中已经出现了涂着红色膏药的轰炸机,而此刻的钱学森也意识到造火车只能使国家交通更快,但是造飞机才能真正使国家强大起来,才能赶走侵略者。
所以在1933年钱学森毫不犹豫的参与了政府组织的中华航空救国会,选修了航空工程专业,而且在当时在所有选修学生中成绩排名第一。
1934年,钱学森以优异的成绩从交通大学毕业,他决定赴美留学,学习当时最先进的航空技术,报考了清华大学开设的去美国的公费留学项目。
在留学考试时钱学森意外的发挥失常,而这次他遇到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伯乐之一:叶企孙,叶企孙是清华大学理学院院长兼物理系主任,长期主管清华大学庚款留学基金,对于选派留美公费生有决定权,他注意到虽然钱学森其他科目成绩平平,但是航空工程却得了高分,
主持工作的叶企孙先生慧眼识英才,选择了钱学森,这才有了后来的空气动力学家钱学森。
就这样1935年8月钱学森远赴美国,开始了求学之路……
1935年8月钱学森远赴美国,开始了求学之路,而在临别之前,他的父亲钱均夫特意购买了《老子》《庄子》和《孟子》,并嘱咐他在异国他乡一定要熟读这些书籍,并且写了一张纸条。上面写道:“人,生当有品:如哲、如仁、如义、如忠、如悌、如智、如孝!吾儿此次西行,非其夙志,当青青然而归,灿灿然而返!乃父告之。”
1936年9月钱学森仅用了一年多的时间,就取得了麻省理工学院航空工程硕士学位。
尽管钱学森的成绩非常优秀,但依然淘汰不了种族歧视,面临着工程专业必须到飞机制造厂实习时候,一向标榜自由平等的美国的飞机制造厂却禁止其他国家学生去学习。
从另外一个角度这也间接成就了钱学森只得改学航空理论,并师从当时的世界航空理论权威:冯卡门教授。
1936年10月钱学森进入加州理工学院,开始在冯卡门教授指导下,攻读空气动力学博士学位,那年钱学森才25岁,冯卡门55岁。
钱学森深知能够跟随这样的大师学习,机会来之不易,因此学习非常刻苦。除了阅读空气动力学的文献,钱学森还大量研究了数学、原子物理、量子力学等等。钱学森仅用了三年时间便掌握了空气动力学的基本知识,并站在这门学科的前沿。
1939年夏天,钱学森顺利通过了博士论文答辩,获得了加州理工学院航空、数学双博士学位,并提出了科学界著名的以他和导师冯卡门命名的“卡门-钱公式”。
钱学森在获得加州理工学院博士学位后,就准备返回国家参加抗战,但冯卡门老师认为当时的中国进行科学研究的条件还很欠缺,他回去反而没有在美国做科研工作更能帮助到他们国家。
就这样,在冯卡门老师的挽留下,钱学森继续留在了美国,并且自1940年开始和冯卡门对飞机金属薄壳和探空火箭的研究工作,并于1941年火箭试射获得成功。
1941年12月珍珠港事件爆发后,美国对日宣战,由于当时美国缺少军事方面尖端人才,在冯卡门的推荐下,钱学森被批准供职于五角大楼。
1942年,钱学森参与的火箭研究小组扩展为航空喷气公司,也就是今天的NASA公司,钱学森兼任技术顾问。
1947年可以说是钱学森的幸运之年,这一年,年仅36岁的钱学森被麻省理工学院聘为终身教授,并且收获了人生中最大的幸福:蒋英。
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钱学森就开始做回国的准备,辞去了一些敏感的职务,并向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请假回国看望年迈的父亲。
然而,1950年6月美国加入朝鲜战争,美国移民局亲手交给钱学森一份限制出境的公文,上面写着:凡是在美国受过高端武器设计这一类教育的中国人,均不得离开美国。
而这一切都要归功于时任美国海军部副部长的金布尔,同时也是钱学森是老相识,也就是他打电话给移民局:绝不能放钱学森离开,宁愿把他枪毙,也绝不能放他回红色中国区!无论到哪里,他都抵得上五个师。
1950年9月7日漂亮国以莫须有的罪名拘捕了钱学森,并关押在美国移民局的岛上,进行了毫无人道的折磨,不许他和别人说话,每隔十五分钟就开一次电灯,钱学森的身心遭受严重的摧残。在加州理工学院院长杜布里奇和冯卡门的联合施压下,钱学森才被保释。
被保释后,漂亮国又玩起了听证会的那一套程序,听证会的内容比较多,其中的一个问题是:你目前要求回大陆,那你会用你的知识帮助大陆的共产党政权吗?
钱学森大义凛然的回复:知识是我个人财产,我有权决定把它送给谁。
而后期,钱学森依然处于无限期的软禁之中,长达5年之久。
当时的美国对外声称从未扣押想回国的留学生,而钱学森是一个明摆的事实。为了让国内知道钱学森本人的处境,钱学森让蒋英写信给在比利时的妹妹,而在这封信中夹了一封信是给钱学森的父亲,再由钱学森的父亲转给全国人大常委会原副委员长陈叔通先生。
最后这封信传到了周总理手上。
1955年8月作为交换钱学森自由离境的条件,中方释放了11名被俘美国飞行员。
1955年9月钱学森登上回国的游轮,而登上之前,钱学森收到以钱学森父亲名义发的简报:望小心保重,沿途勿登岸。
而也从这一刻起,钱学森永远告别了漂亮国,开始了报效祖国之路……
钱学森曾经说过:“我从1935年去美国,1955年回国,在美国呆了整整20年。这20年中,前三四年是学习,后十几年是工作,所有这一切都是在做准备,为的是日后回到祖国能为人民做点事。”
1955年回国后的钱学森原准备到高校教学和科研,然而国家对他的期望远远不止如此。在陈赓大将的陪同下钱学森访问了哈尔滨军事工程学院,考察中陈赓问钱学森“我们能不能造出火箭、导弹来?”钱学森不假思索地回答道:“有什么不能的,外国人能造,中国同样能造!”
考察完国家相关军事发展后,钱学森向中央军委提交了近3000字的《关于建立我国国防航空意见书》,提出了我国火箭、导弹事业的组织方案、发展计划和具体措施。钱学森的意见书受到党中央高度重视。周恩来总理亲自主持中央军委会议,研究决定成立国家航空工业委员会,同时授命钱学森组建我国第一个火箭、导弹研究机构———国防部第五研究院。1957年2月,周总理签署国务院命令,正式任命钱学森为国防部五院第一任院长。
在这之后,他带领全体科研人员全身心的投入到导弹、火箭和卫星的工作中。
1960年,在他具体领导下,我国研制成功了第一枚导弹:“1059”号,1964年成功发射了“东风二号”导弹。
那时候虽然中国第一颗原子弹爆炸成功了,但是是在102米高的铁塔顶部引爆的,当时还被外国媒体嘲笑是“无枪的子弹”,而当时美国和苏联的两弹结合用了12年,钱学森挑起了两弹结合的重任亲自主持我国“两弹结合”的技术攻关和试验工作,并于1966年10月27日成功发射了我国第一枚导弹核武器。
1965年,他向中央提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时机已经成熟,并于1968年兼任空间技术研究院首任院长。1970年4月24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成功研制并发射了中国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东方红一号,开创了中国探索外层空间的新纪元。
1980年12月年满70岁的钱学森主动提出退休,甘居二线,让更多年轻人上来。
钱学森晚年坚持“七不”,即不题词、不写序、不参加任何科技成果评审会和鉴定会、不出席“应景”活动、不兼荣誉性职务、上年纪不去外地开会、不出国访问。
作为一名伟大的科学家,钱学森的晚年仍然关心人才培养问题,而他最著名的钱学森之问更是影响了几代人的教育理念。
2009年10月31日8时6分,一代科学巨星在北京逝世,走完了他波澜壮阔、伟大辉煌的一生,享年98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