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的清明节,是不是仅仅是一个慎终思远的日子?
清明,是春天的第五个节气。在清明时节,万物吐故纳新,大地四野清明,故名“清明”,有明朗清新的意思。一般来讲,每年的公历4月5日都是这年的清明节。公历和农历在这一天完美碰撞。只不过,今年的清明节有些特殊,因为今年的清明节在4月4日。而上一次4月4日过清明节,还是60年前。
和其他的二十三节气不太一样,清明节气多年来被笼罩了一层死亡和悲伤的氛围。毕竟其他节气都和冷暖、农事、农时相关。格格不入的清明,是怎么形成的呢?
其实,原本的清明节也只是个农事农时的节气。清明节是春季农耕的重要节点。正如农村老农们所说:“清明前后,种瓜点豆”,它象征着春耕的开始。根据考古的发现,早在一万年前,我们的先民就已经开始栽培水稻。可见最初的清明,并没有这么多复杂的情感在里面。而随着时间的变迁,清明节气渐渐融合了其他两个传统节日:寒食节和上巳节,从而构成了今天大家过的清明节。
祭扫。这是中国人对清明节最为重要的仪式。表达了人们对先人的崇敬,也是一种寄托哀思的方式。这就不得不说到“寒食节”了。寒食节的出现,源自于一则著名的故事。故事的主角有两位,一位是介子推,可能这个人大家不太熟悉,另外一位是晋文公重耳。妥妥的春秋五霸之一,这个人的名声就很大了。
在晋文公流亡期间,介子推一直追随着自己,甚至为了让晋文公不至于饿死,生生割下自己大腿上的肉给晋文公充饥。后来晋文公在晋国称王之后,介子推选择了隐居山间。晋文公为了让介子推出山当官,放火烧山,但介子推宁可烧死,也不出山。介子推的死让晋文公极为悲伤,所以以后每年的这一天都禁止生火,吃冷饭!于是就把这一天定为寒食节。之后,晋文公祭祀介子推,把祭祀的这天定为清明节。
而上巳节的主要内容,则是洗澡。人们会到水边沐浴,希望洗去一年的晦气,这一活动被称为祓禊(fú xì)。原本的上巳节在每年农历的三月三。
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三个连在一起的节日逐渐演变,祓禊变成了春游踏青的活动,而祭扫也从唐代开始就被纳入了国家礼制,逐渐成为了清明节的一部分。
那么,清明时节的农村,还有什么传承下来的民俗活动吗?
放风筝:有古诗这么写“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清明时期农村的村边路旁田野里,是孩子们最开心的时刻。这时候他们高兴地跑着跳着放风筝。而风筝最早的记录,在我国的宋代,当时人们用竹管来装饰纸鸢,因为竹管被风吹过的时候,发出了独特的声音,所以才有了“风筝”的名称。
荡秋千:作为一种古老的娱乐项目,荡秋千在汉代就已经出现。唐宋时期,作为清明节不可或缺的娱乐项目更是大行其道,不论大城市还是小村庄,树荫下总能看到几个孩子在快乐地荡秋千。
采茶:从清明到谷雨,正是采茶的好时节。唐代的茶学家陆羽在《茶经》中说“凡采茶,在二月、三月、四月间”。
在你的家乡,还有啥清明习俗呢?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