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文明之风吹过黄河尾闾的土地,一场润物细无声的变革也在东营这座城市里悄然发生。从清明祭扫的“绿色蜕变”,到养老服务的温暖变革,再到红色文化的血脉赓续,这座城市的移风易俗实践正以细腻而坚定的笔触,书写着传统与现代交融的文明新篇。并用其不断的探索证明了:真正的进步不在于颠覆传统,而在于以创新激活文化基因,在治理中实现人文关怀与生态责任的统一。
东营以生态与传统的平衡实践,重塑清明祭扫的文明内涵。当市民用纸钱置换一捧菊花时,表面是焚烧纸钱向鲜花祭祀的仪式更替,内核却是一场关于生态伦理与人文精神的启蒙,个体的环保意识与集体责任完成了无声的契约;当“祭祀桶”以动态管理平衡习俗需求与城市治理时,传统习俗的存续不再依赖强制约束,而是通过柔性服务实现自我调适。“云祭扫”与数字公葬的普及,则将生死观从土地依赖转向精神传承。这座城市以技术赋能和制度柔性,为传统习俗找到可持续的生存空间,揭示新旧价值的共识需以“尊重”为前提,以“引导”为路径。
东营以社区为纽带,构建起多层次、人性化的养老服务体系。面对银发浪潮,东营的“孝老爱亲”跳出了“家庭赡养”与“机构托管”的二元对立,以社区为枢纽重构代际关系与社会责任。低价助餐、智慧养老等举措,将“孝道”从私人领域推向公共契约;道德评议与“孝德”文化墙,则让孝老爱亲升华为社会共识。其经验表明,老龄化问题的破解不仅依赖硬件投入,更需激活社会的情感资源,将养老焦虑转化为代际互动与文化传承的契机。
东营以系统性红色教育,推动信仰在青少年心中扎根生长。东营的红色教育摒弃教条灌输,以沉浸式研学、劳模讲述等鲜活形式,让革命精神落地为青春血脉中的信仰力量。青少年在触摸历史遗迹、聆听“铁人故事”时,不再是旁观者,而是传承者。这种教育逻辑的核心,在于建立历史与现实的“意义连接”,让红色基因成为解答当代困惑的精神燃料。
东营的实践本质是一场“人”的再发现——在生态祭扫中守护个体尊严,在社区养老中凝聚社会温情,在红色传承中激活青年信仰。其经验提示,城市文明的竞争力不在经济规模,而在能否让传统与未来、物质与精神达成和解。这种以文化为底色的治理智慧,正是破解“千城一面”、书写中国特色城市文明的关键密码。(大众新闻记者 商尧)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