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郝亚娟 张荣旺 上海、北京报道
在全球经济深度调整的大背景下,我国经济结构持续优化,新兴产业崛起,传统产业升级,中国资产重估也备受市场瞩目。进入2025年,A股、港股受到国际投资者的关注。
中国资产重估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科技股的行情能走多远?在《中国经营报》零观财经特别栏目《首席来了》中,本报记者对话广发证券策略首席分析师郑恺。
郑恺表示,AI技术已被全球学界认定为继计算机之后的下一代通用技术革命。回顾历史,20世纪90年代的计算机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社会的运行方式,而AI的产业影响力可能更为深远。当前A股市场尚未充分反映中国科技产业的升级潜力。随着技术突破和商业落地双轮驱动,资本市场有望迎来一轮价值重估,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3年时间,但趋势已经确立,值得重点关注。
同时,她也谈到,投资A股还需关注国际市场的变化。当美国陷入滞胀困局,而中国能保持经济复苏势头时,国际资本自然会用真金白银投票。眼下美元走弱、美股震荡的窗口期,或许正是中国市场价值重新被发现的契机。当然,后续还需要密切跟踪两个变量:美国通胀能否软着陆,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
四大因素支撑
《中国经营报》:中国资产重估背后有哪些驱动因素?
郑恺:近期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成为市场关注焦点。证监会主席吴清也指出,以DeepSeek为代表的科技创新正成为推动中国资产重估的重要催化剂。我们从科技创新、宏观经济政策、产业环境及估值水平四个维度梳理了中国资产重估的原因:
一是科技创新引发价值重估。DeepSeek作为人工智能领域的重大创新,其技术突破具有标志性意义。DeepSeek以相对较低的算力成本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通过开源策略推动产业生态发展。这一突破不仅展现了我国在AI领域的创新能力,更引发了全球市场对中国制造业升级和科技产业发展的重新评估。需要指出的是,DeepSeek的成功并非孤立现象,而是建立在我国持续的工程师红利基础之上——近年来持续增长的高校毕业生数量和专利申请量,为科技创新提供了坚实的人才和技术储备。
二是宏观政策环境持续改善。2024年12月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和政治局会议已明确释放政策宽松信号。2025年《政府工作报告》将官方目标赤字率从3.0%上调至4.0%,这一调整具有重要指示意义:标志着货币政策与财政政策进入“双宽松”周期,也为中央和地方财政提供了更充裕的操作空间。历史经验表明,广义财政扩张周期往往带动经济企稳和企业盈利改善。结合今年春节后的高频经济数据,我们观察到基本面呈现企稳迹象,预计2025年A股盈利增速和ROE将结束下行趋势,进入稳定区间。
三是产业政策激发市场活力。2025年2月召开的民营企业座谈会释放了重要政策信号。民营企业在国民经济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座谈会传递的政策信号有效提振了企业家信心,为科技和制造业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这种信心的恢复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投资和生产活动。
四是估值优势提供重估基础。虽然低估值本身不足以构成投资理由,但当其与基本面改善形成共振时,就会产生显著的投资吸引力。当前中国资产估值具有以下特征:宽基指数估值处于历史低位;主要行业估值普遍低于国际可比水平;科技制造龙头公司估值优势尤为突出。这种“低估值+改善预期”的组合,正在吸引全球投资者重新评估中国市场的投资价值。
《中国经营报》:当前国际市场还在深度调整,这对中国资产重估带来哪些影响?
郑恺:讨论中国资产重估问题时,我们需要将其放在全球市场的大背景下观察。虽然国内因素(如政策支持、经济基本面和科技产业爆发)是重要基础,但去年年底到今年一季度国际市场的动荡同样关键。美元指数走软、美股波动加剧,这些变化反而让新兴市场,特别是中国股票的比较优势逐渐凸显。
这种趋势其实早有端倪。去年七八月时,市场就经历过一轮因美国经济放缓预期引发的资金大迁徙。当时资金从美元资产撤离,转而涌入日本市场——主要源于日元加息导致的套利交易逆转。这其实已经暗示了一个重要变化:全球资本可能正在重新评估美股之外的投资机会。
今年一季度,美国经济的不确定性进一步放大:经济增长预测被下调,政府裁员规模超6万人,引发对财政收缩的担忧;特朗普关税政策摇摆不定,推高了通胀预期;经济呈现“滞胀”特征(增长停滞+通胀压力),这比单纯衰退更棘手。
这种环境下,美股调整与美元走弱形成了双重效应,反而让中国市场显现出独特的吸引力。具体来看,这种影响会通过三个渠道传导:一是在资金流动方面,全球资本从美股流出后,需要在亚太等其他市场寻找落脚点;二是政策空间,若美联储转向降息,中国货币政策的操作余地会更大;三是市场情绪,只要美国不出现系统性风险,而中国经济能持续回暖,这种组合历来有利于中国资产估值提升。
当美国陷入滞胀困局,而中国能保持经济复苏势头时,国际资本自然会用真金白银投票。眼下美元走弱、美股震荡的窗口期,或许正是中国市场价值重新被发现的契机。当然,后续还需要密切跟踪两个变量:美国通胀能否软着陆,以及国内经济复苏的可持续性。
AI板块仍有发展潜力
《中国经营报》:怎么看AI带来的科技股行情?未来还有多少空间?
郑恺:中国AI发展呈现出三个鲜明特征:首先是低成本优势,在算力投入产出比上建立了显著竞争力;其次是开源生态,这种开放架构让开发者能够直接在基础模型上进行二次开发,与海外闭源模式形成鲜明对比;最后可以在大模型基础上持续进行应用创新,实现技术价值的深度挖掘。
过去两年,中国AI产业主要处于追赶阶段。虽然市场关注度很高,但更多是主题投资性质,上市公司难以兑现实质业绩。现在情况正在发生根本性转变:一方面技术层面实现了原创性突破,不再是简单模仿;另一方面商业落地加速,越来越多的企业开始获得真实订单和收入。这种从概念验证到商业变现的转变,意味着未来1—3年AI投资将进入业绩驱动的新阶段。
不过,当前A股市场尚未充分反映中国科技产业的升级潜力。与海外市场相比,我们对AI等前沿技术的定价明显不足。这种状况正在改变,以AI和机器人为代表的新兴领域将成为推动中国经济新旧动能转换的重要力量。随着技术突破和商业落地双轮驱动,资本市场有望迎来一轮价值重估,更好地映射经济结构转型的内在要求。这个过程可能需要1—3年时间,但趋势已经确立,值得投资者重点关注。
《中国经营报》:当前,A股市场哪些板块可以关注?
郑恺:当前市场环境下,困境反转策略正成为投资者关注的重点方向。从行业维度来看,主要存在三类值得重点把握的困境反转机会:
第一类是政策刺激驱动的困境反转行业。在稳增长政策持续发力背景下,部分行业正迎来边际改善。消费领域,从去年12月延续至今的消费券政策持续加码,覆盖手机、小家电等多个品类,有效撬动消费需求。房地产产业链方面,“稳定楼市”的政策导向明确,带动房地产行业呈现环比改善趋势,相关上下游产业链如建材、家居等配套产业也将随之受益。此外,与民生相关的生育链、养老链等政策支持领域同样值得关注。
第二类是供给侧完成出清的困境反转行业。经过过去几年的产能调整,部分行业供需格局已显著改善。新能源领域中,锂电及材料环节产能调整基本到位,光伏部分细分环节也逐步实现供需平衡。传统周期行业如建材、化工等细分领域,通过持续的产能压降,行业集中度提升,一旦需求边际改善,这些行业将展现出较大的业绩弹性。
第三类是需求侧有明确支撑的困境反转行业。这类行业往往具备独立于经济周期的增长逻辑。AI及数字经济领域存在大量潜在需求等待释放,商业化应用正在加速落地。军工行业保持稳定增长,特别是军工电子等细分领域订单恢复迅速。在自主可控战略推动下,信创产业和半导体等关键领域的国产替代需求持续强化。
从投资策略来看,建议采取分阶段配置思路:短期可重点关注政策见效快的消费、地产链;中期布局供给侧出清充分的周期行业;长期则持有需求确定的科技成长板块。在组合构建上,建议均衡配置三类机会,并根据市场环境动态调整权重。需要特别注意的是,不同类别的困境反转行业具有差异化的风险收益特征,投资者需结合自身风险偏好进行选择。
整体而言,2025年的困境反转机会需要从政策导向、行业周期和需求变化三个维度综合把握。通过深入分析各行业的供需格局变化,投资者可以在当前市场环境下发掘具有较高确定性的投资机会。
《中国经营报》:中国资产重估过程中可能面临哪些风险?
郑恺: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中国资产的价值重估需要审慎评估以下几个关键风险点:
首先,美国经济走势的不确定性是最主要的外部风险。目前美国经济呈现出滞胀特征,增长动能边际放缓。从历史经验来看,当美国经济处于软着陆状态时,往往最有利于中国资产表现。但需要警惕的是,如果美国经济进一步恶化进入实质性衰退阶段,可能会通过两个渠道对中国产生负面影响:一是直接拖累中国出口需求,二是冲击全球资本市场的风险偏好。
其次,中美经贸关系的变化值得高度关注。今年以来,美国在关税政策上持续释放强硬信号,这种贸易摩擦的升温可能对中国出口产业链造成冲击。回顾2018年的经验,即便中方采取反制措施,加征关税仍会对双边贸易、制造业企业预期产生显著影响。特别是在当前全球经济复苏基础尚不牢固的背景下,贸易摩擦升级可能放大市场波动。需要密切关注中美高层对话进展及具体政策落地情况。
最后,资产价格快速上涨后的估值风险也不容忽视。以港股市场为例,年初以来的快速估值修复已经部分反映了经济改善预期。如果后续基本面复苏力度不及预期,可能出现估值与业绩的阶段性背离。目前主要宽基指数的估值水平尚处于合理区间,但部分热门板块的估值吸引力已明显下降。投资者应当注重价值与价格的动态比较,避免在情绪高涨时过度追涨。
还需要注意的是,近年来全球地缘格局深刻调整,地区冲突、技术管制等事件可能对特定行业产生结构性影响。这类风险往往难以量化预测,但可以通过资产多元化配置进行适当对冲。
总而言之,在中国资产重估的过程中,投资者应当建立多维度的风险评估框架:既要关注美国经济周期等宏观变量,也要跟踪贸易政策等中观因素,同时还需把握市场自身的估值变化节奏。当前阶段建议采取“谨慎乐观”的态度,在把握中国资产长期配置价值的同时,对上述风险因素保持足够警惕,通过动态调整持仓结构来应对可能的市场波动。
(编辑:夏欣 审核:何莎莎 校对:颜京宁)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