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家有一老,如有一宝。在公安队伍中,老民警就是这个“家”的“宝”。在江门鹤山市公安局共和派出所,有这样一支由六名社区老民警组成的“宝藏天团”。同为“60后”,岁月已染白双鬓,但他们仍像一枚枚永不生锈的钢钉一样铆在基层一线,在社区警务、矛盾排查化解等工作中发光发热,成为不同工作领域的行家里手、青年民警心中的好榜样。
“60后民警天团”成员(左起)徐敬阳、冼富强、苏庆平、王国华、麦定权、姚金南 通讯员供图
共和镇荔枝园村是一个客家村,同为客家人的徐敬阳是这个村的驻村民警。在共和派出所开展“两队一室”改革工作后,从警38年的他一直走在农村调解第一线,这么多年,连他自己也记不清处理了多少宗矛盾纠纷,但是他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群众就要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相处。”所以他一直坚持着“用心调解,以和为贵”的工作目标。2024年3月,徐敬阳在一次入户走访时,得知村民钟某和赖某因土地边界划分不清产生矛盾。找准问题症结后,他第一时间介入,多次上门调解,最终促使两人化干戈为玉帛。
面对铁岗社区流动人口多、店铺安全隐患多、邻里纠纷多这“三大难题”,从警34年的苏庆平靠的是主动向前,脑勤、手勤、腿勤。他每天都带着辅警、社区联防队员走访社区的各个角落,反复核实每一栋出租屋,检查每一间店铺,及时清除每一个可能存在的安全隐患。久而久之,苏庆平成为了铁岗社区这座城中村的“守夜人”。“苏警官你来啦!”商户们见到熟悉的身影,总是热情地打招呼。苏庆平说,只要群众满意,再苦再累也值得!
由于长年奔波劳碌于基层工作,从警38年的王国华身患疾病,腿脚行动不方便。但王国华始终保持着乐观积极的心态做好社区工作,在同事和群众眼中,他就是不折不扣的“铁人警官”。他与社区工作人员一同研究社区流动人口排查工作,边工作边总结经验,因地制宜制定出社区警务工作措施,使得各项工作充分发挥了作用,他说:“我穿起这身警服,就不是病人,就是一个为民办实事的人民警察。”
从警37年的麦定权,曾长期在派出所和禁毒大队工作,对易制爆易制毒危化品企业的安全管理有着丰富经验和敏锐的触觉。为将企业安全生产工作抓细抓实,麦定权指导派出所综合指挥室制定了14份园区重点企业检查表,组织片区民辅警每月按要求量化完成各项检查任务。检查过程中,他总是认真检查危化物品的出入库记录,核清出入库数量等情况,不厌其烦地提醒企业落实安全责任。对检查存在的问题隐患,他总是悉心督促落实整改。2025年以来,麦定权共检查厂企110余间次,发现并督促整改安全隐患20余处。
在从警41年的姚金南心中,社区工作就是群众工作,群众的急难愁盼往往就是社区管理服务的着力点。他通过持续不断的社区走访,及时掌握辖区流动人口和出租屋情况,督促房东落实出租屋登记备案,做好房屋、租客登记工作,全面提升出租屋经营管理安全性,当好出租屋“管家”,夯实社区平安建设基础。特别是在粤居码的推广中,姚金南就上门手把手教大家登记,还留下自己的手机号码,方便大家随时咨询。
从警30年的冼富强,一直是困难群众的“贴心人”。共和镇群众杨某,曾因吸毒导致家境困难。冼富强在日常走访中得知已成功戒掉毒瘾的杨某正在村里承包了土地种植柑树,但由于经济压力,无法继续支撑种植生意,杨某陷入了困境。为了帮助杨某,冼富强以共和镇创建禁毒示范镇为契机,联系镇禁毒办、禁毒社区、村委人员开展爱心帮扶,最终在各部门的联合倡议下,共和镇一爱心企业愿意出资资助杨某购买肥料,解决了杨某的困难。得知这一情况后,杨某激动地说:“社会终于接受我了,我也不会自暴自弃,我要努力工作,向社会各界证明我是行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共和派出所的“社区60天团”用他们勇敢正义的心、攻坚克难的毅力、扎实干练的经验、为人民服务不变的初心,守护着共和镇一方平安。
文 | 记者 陈卓栋 通讯员 江公宣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