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日,在缅甸曼德勒,中国救援队伍救出一名幸存者。新华社发
【特别关注】
当地时间3月28日,缅甸中部突发7.9级强震,随后余震频发。截至4月6日晚,地震已造成3564人死亡、5012人受伤,另有210人失踪,受灾人数仍在上升。习近平主席第一时间向缅甸领导人敏昂莱致慰问电,表达了中方对缅甸人民的深切关怀。应缅政府请求,中国政府快速启动应急响应机制,向缅甸提供1亿元人民币紧急人道援助。在党中央统筹部署下,中国救援精锐力量日夜兼程奔赴灾区,为支持缅甸灾区人民战胜灾害、重建家园提供物资和人员救助。
中华民族历来追求“大道之行、天下大同”,倡导“和衷共济、守望相助”。中国对外援助75年来,始终以实际行动诠释国际人道主义精神。从支援印尼海啸到抗击非洲埃博拉疫情,从应对土耳其-叙利亚地震到参与缓解中东难民危机,中国在每一次灾难降临时争分夺秒、万里驰援,在每一轮危机蔓延中构筑健康防线、全力守护生命。此次中国参与缅甸地震救援,不仅是中国国际灾害应急响应的典范,更折射出新时代中国参与全球人道治理的范式升级和系统性革新。
高效统筹协调,快速联动响应
中国国际人道援助始终坚持党的集中统一领导,通过工作机制创新,持续提升应急响应效能。2004年,中国建立人道主义紧急救灾援助应急机制。历经二十余载实践,该机制运作高效顺畅,逐步构建起全链条、多维度、立体化的协同网络。此次援缅行动中,外交、援助、应急、商务、国防、海关、民航等多部门密切协作,云南省等地方政府全力以赴,群团组织及社会应急力量响应号召,在救援队伍派遣、物资调配、出入境、运输等方面形成紧密团结的协作网络。在党中央统一部署下,中国在缅方提出援助请求后的数小时内,即实现了专业队伍集结、应急物资发运。中国不仅快速响应缅方诉求,更是第一个将救援力量和救灾物资送抵缅甸灾区的国家,充分展现了“中国承诺”“中国速度”背后的制度优势。
救援协调机制在地化是本次人道援助的新突破。其一,中国首次将应急指挥中心设到缅甸地震重灾区的一线,在曼德勒直接开展救援协调指挥。通过即时的研判响应、灵活的资源调配,更好地适应了复杂的当地需求和变化的灾情形势,这是对传统远程指挥体系的升级创新,极大提升了救援效率。其二,中方派出的救援力量深度联动缅甸本地社团、救援组织和社区力量,利用广泛的社会网络分析灾情、研判需求,旨在尽快发现受灾人员,精准定位帮扶群体。其三,中国与俄罗斯、印度等其他国家派出的救援力量加强配合协调,展现了中国人道救援的国际协作精神。
多维援助体系,多元主体协同
中国人道援助体系是本次援缅行动雷霆高效的重要保障。在援助方式方面,中国人道援助主要包括提供物资和现汇、派遣救援队以及实施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项目。近年来,中国组建了2支联合国认证的国际重型救援队和5支世卫组织认证的国际应急医疗队,参与了20余次重大海外救援行动,积累了丰富的海外救灾经验。本次援缅行动中,中国共派出官方及民间近30支救援力量参与救灾,还将地震监测数据、灾区影像数据和灾情信息等与缅方共享,丰富了人道援助的“方案库”“工具包”。为促进紧急救援与长期发展相结合,中国构建了覆盖灾前预防、紧急响应、长效重建的全周期人道援助体系。缅甸震后,中方作出“支持灾区人民早日战胜灾害、重建家园”“将视缅方需要继续提供援助”等承诺,这体现了中国援助保民生底线、筑发展基石的双重考虑。
在参与主体方面,中国已形成“国家主导、地方参与、企业配合、民间支持”的多元主体协同模式。近年来,中国赴海外开展人道救援的力量日益壮大,多方联动持续加强,专业化水平不断提高。此次援缅行动中,政府部门科学统筹消防、医疗、搜救等专业力量,临边省份发挥地理优势,率先派出救援人员、打通跨境物流通道。慈善基金会、社会应急救援队、民间组织迅速响应救援号召,媒体工作者、志愿者及智库学者前后方联动,构建起多维信息网络,为救援行动注入知识力量和传播动能。这种政府主导、社会全面协同的创新模式,不仅实现了专业救援力量的优势互补,还扩大了人文关怀的传递覆盖面,拉紧了中国与受灾国之间“民相近、心相连”的情感纽带。
发挥创新优势,逆势坚守担当
当前,全球极端气候灾害频发、地区性冲突蔓延,全球人道形势严峻。据联合国预测,2025年全球约有3亿人需要人道援助,资金需求高达480亿美元。美国等传统援助国大幅削减援款预算,加剧了全球人道主义行动所需资金的紧张局面。一些国际人道机构和救济组织被迫面临裁员和“断粮”的困境。在此情况下,中国以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为行动纲领,以实际行动为国际人道治理体系注入稳定力量。
一方面,积极创新融资模式,推动资金资源整合。中国2022年完成全球发展和南南合作基金升级并增资至40亿美元,2023年调动国内外金融机构120亿美元专项资金,重点投向减贫、气候变化与绿色发展领域,支持国际组织及多元社会主体参与人道援助行动。同时,中国设立了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中国—粮农组织南南合作信托基金,并向联合国中央应急基金捐资,构建起多方联动的资金援助体系。
另一方面,深化应用数字技术,提升援助效率效能。在本次援缅行动中,中国将自主研发的尖端技术与人道主义场景深度融合,构建起“天—空—地”一体化的智能救援网络——高分卫星提供厘米级震区影像,精准评估灾情;北斗系统为搜救定位导航;无人机快速绘制灾区全景;生命探测仪精准投放,提升生命迹象识别率;DeepSeek大模型搭建起中缅英三语救援互译系统……这些创新成果体现了中国在应急救援领域的长期技术积累,为抗击灾害开拓了可复制的系统性解决方案,体现了中国“技术为民”“科技向善”的人道主义创新实践理念。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明确提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践行全人类共同价值。中国始终是维护世界和平的坚定力量、推动全球发展的积极贡献者、维护国际秩序的重要建设者。此次援缅抗震救灾国际行动,展现出中国负责任大国的担当。在中国援助力量参与抢救生命、救助灾民的过程中,充满着感人的事迹,中国救援人员的汗水浸润了地震撕裂、高温灼烤的土地,一顶顶连夜搭建的帐篷为千万户灾民撑起了临时的家。从机制协同到多元参与,从科技创新到逆势坚守,中国始终坚持合作共赢、开放包容的援助理念,不仅给缅甸灾区人民带去救援生命、重建家园的希望,更为动荡的世界注入弥合分歧、共谋发展的中国力量。
(作者:陈小宁、范伊伊,分别系商务部国际贸易经济合作研究院副研究员、助理研究员)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