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创新教育和育人方式变革”第三届广东—新加坡中小学校长交流活动在广州市黄埔区举办,16所学校组成8对粤新中小学姊妹学校现场签约,携手探索创新育人新路径。
截至目前,在广东省教育厅和新加坡教育部签订的教育合作与交流备忘录框架下,16对粤新姊妹学校成功结对。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舞蹈表演。
有你的学校吗?来为新结对学校点亮爱心吧!(可多选)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与圣婴女中(圣若瑟)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与美雅小学 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与军港中学 广州开发区第二小学与康培小学 广州市黄埔区怡园小学与启化小学 广大附中南沙实验学校与福春小学 佛山市实验学校与胜宝旺小学 佛山市南海外国语学校与杨厝港小学 提交
粤新合力
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青年一代
作为经济、人口和教育大省,广东学校众多,自《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实施以来,更是大力推进国际教育示范区建设,开展多项对外交流合作项目,建成多所合作大学、子弟学校和外籍人员子女学校。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邵允振。
广东省教育厅副厅长邵允振介绍,广东与新加坡交流历史源远流长,在基础教育领域,实施了粤新姊妹学校缔结计划等项目,建设了中外人文交流广州(黄埔)教育创新区,其中,“新加坡—广东中小学校长圆桌会议”已经成为广东省基础教育对外交流的品牌项目,累计促成16对粤新姊妹学校结对。
“今年恰逢中国和新加坡建交35周年,本次活动,标志粤新两地教育交流进入新阶段。”邵允振说。
当前,人工智能快速发展,传统的教育方式正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和机遇,需要重新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如何让教育更好地适应时代的需求、如何在保持教育本质的同时拥抱变革等关键问题。
新加坡学校司北区校群督导伍小芳。
新加坡学校司北区校群督导伍小芳表示,中国与新加坡尽管国情不同,但在教育领域面临着相似的问题,“传统教育方式正面临机遇与挑战,本次会议正是为了探讨如何培养学生创新思维、适应时代需求以及在变革中保持教育本质,为下一代创造更多机会”。
未来社会需要怎样的人才?
在新加坡,一线教育工作者普遍认为批判性思维、创意思维、沟通协作能力、信息素养、跨文化理解和自我管理等能力,是学生面向未来的核心技能。伍小芳表示,创新教育要始终以学生为中心,在注重培养学生全面发展的同时,也要重视品德教育。
“我们必须帮助孩子们开拓视野,接触更广阔的世界。才能有效地培养他们的环球视野和跨文化沟通能力。”新加坡军港中学校长杨淑晶说,接下来会安排学生到广州市第八十六中学与学生一起上课,体验不同的学习方式,同时参访当地的科技创新公司,了解企业先进的运作模式。
为推动高水平教育对外开放,目前广东省正在实施教育对外开放工程,并制订相关实施意见。邵允振建议,中新双方要持续办好交流活动,继续开展交换项目,增进学生之间的了解与友谊,同时加强教师、校长交流培养,共同培养具有国际胜任力的青年一代。
广东省教育厅厅长林如鹏表示,广东与新加坡的教育合作,已超越地域的界限,成为理念的共鸣与智慧的共融。希望以此次交流为契机,继续深化合作、拓宽视野,为两地的学子点亮更多希望之光。
AI赋能
推动教育教学提质增效
“去年大家还在讨论‘人工智能是否真的智能’的问题,今年我们已经把它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帮助学校开展教育教学工作。”广东实验中学校长蔡骘说,借助深度求索等人工智能平台,教育创新正在深度发生。
活动现场,粤新两地多名校长聚焦“创新教育与育人方式变革”这一话题展开讨论。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认为,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已经到了攻坚阶段,主要面临三个主要矛盾,分别为标准化的教学与个性化需求的矛盾、注重知识的传统观念与以核心素养为宗旨的课程目标的矛盾以及浅层的学习与高阶思维之间的矛盾。
多名校长展开圆桌对话。
如何突破发展瓶颈,抓住发展机遇?
“我们聘请华南师范大学教育人工智能学院的专家团队全程参与,为课堂改革提供理论的支持和实践的指导,帮助学校教师逐步掌握数字技术,提升教学能力。”姚训琪说,学校通过课例研究推动课堂改革的深入探索,构建了“硬件+软件+资源”三位一体的智能教学环境。
如今,在华附,怎样利用数字化手段上好一节课?
姚训琪介绍,以数学课为例,课前,教师依托可视化的在线作业系统进行学习预判,有针对性设计教学方案;课中,教师会结合数字技术手段开展多样化的课堂互动,例如抢答系统,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并利用人工智能及时答疑解惑,推动实现深度学习;课后,系统将整合全场景的动态的数据,生成学生学习的评价报告,实现一生一反馈,提升学习质量和效率。
华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校长姚训琪。
作为教育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华南师范大学附属小学将AI应用于体育教学。该校校长张锦庭介绍,学校通过手环等设备,记录运动数据,提升孩子运动积极性,“学校设置了‘AI小站’,可以查看各班的运动情况,起到监督和督促的作用,技术落地以来,学生的肥胖率降低了12%、近视率降低了6%”。
教育提质增效的同时,也有学校着力探索“留白教育”。
“要把学习和生活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其成为自己时间的主人。”广州新侨学校高中部校长田辉说,“留白”给了学生思考和认识、发现自己的机会,要给学生更多的试错空间,而不是用繁忙的学业把他们填满。
南方+记者 陈理
【作者】 陈理
广东教育头条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