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过去的清明小长假,多地高速出现“慎用智能辅助驾驶”警示牌。小米SU7高速事故附近也出现了类似的警示牌,相关信息随即冲上热搜。
据澎湃新闻4月4日报道,安徽铜陵德上高速池祁段,小米SU7高速事故事发路段附近的施工已完成,锥桶、警示牌也已撤下。不过,在事发地附近不到五分钟车程处,连续两个电子警示牌都轮播着“前方隧道,慎用智能辅助驾驶”的标语。据《南方都市报》,4月5日,德上高速池州路段高速大队工作人员表示,确实有发布相关警示,“只是提示车主最好不要使用智能驾驶,安全是第一位的”。池州市公安局交警支队方面称:“能不用辅助驾驶就尽量不用吧。按国家规定,在确保自身安全的情况下驾驶车辆。”
其实关于慎用智驾的提示标语,并非首次在高速公路上出现。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注意到,早在去年底,就有网友注意到类似的标语,并在社交平台上发布。
今年春节期间,相关媒体也曾在一则短视频中表示,已有高速公路打出“辅助驾驶有风险 高速行车需谨慎”的标语,提醒车友慎用智驾。
玩手机、睡觉、听电子书?“解放双手”教训惨痛!
近年来,智能辅助驾驶功能被广泛运用,驾驶人将“智能辅助驾驶”当“自动驾驶”导致事故早已不是个案。
2024年10月14日9时许,湖南一辆小车行驶至泉南高速衡阳段时,直接冲入了设置在快速车道的中央护栏绿化修剪施工安全防护区,与正停在防护区内的一辆中型栏板货车(施工车辆)发生了追尾碰撞,导致小车驾驶人和一名施工人员死亡,一名施工人员受伤。经查,事发前小车驾驶人开启了车辆的“辅助驾驶”功能,由于其注意力不够集中,分心驾驶,在车辆即将驶入前方道路施工区的情况下也并未采取有效措施,最终导致了此次事故的发生,酿成了惨剧。
2024年12月26日,沈海高速福建福鼎段,驾驶员方某驾车在快车道行驶时,车辆向左偏离车道剐蹭了中央护栏。交警调查时,方某称当时开启了辅助驾驶功能,而自己则在操作手机收听电子书。
2025年3月24日,山海高速上,一辆白色小型普通客车在快车道行驶时,突然向左偏离方向剐蹭了中央护栏。经询问和调查得知,驾驶员习惯自己开车开一段时间,便开启定速巡航“歇一会儿”,结果放松了警惕,没观察前方情况,导致事故发生……
“辅助驾驶”≠“自动驾驶”,生命不容开玩笑!
依据权威的智能汽车行业规范标准,及相关的科学研究报告指出,所谓“辅助驾驶”“无人驾驶”都属于“智能驾驶”。
2022年3月1日起实施的《汽车驾驶自动化分级》标准,将自动驾驶分为6级。其中,L0级至L2级为驾驶辅助,驾驶员监管驾驶自动化系统,并在需要时接管以确保车辆安全;L3级为有条件自动驾驶,当收到接管请求或发生车辆其他系统失效时,及时执行动态驾驶任务接管;L4级为高度自动驾驶;L5级为完全自动驾驶。目前市面上大多数智能汽车的智能驾驶系统都处于L2级,只能起到一定程度上的辅助作用,并不能完全自动驾驶。
不少车企在新品宣传时,却有意将L2+级和L3级的概念混淆。某些自媒体、营销号,通过“高速开车时盖被躺平睡觉”“开车时双手玩手机”“通勤过程中闭眼休息”“无人驾车,车主在后排睡大觉”等内容博流量,甚至还带有“炫耀”“轻松”的色彩,暗示“智能驾驶时双手可以脱离方向盘”。
“辅助驾驶的核心价值是‘减轻疲劳’,而非‘替代驾驶’。”一家新能源汽车从业者王凯(化名)指出,L2级系统的环境感知能力存在局限,无法应对施工路段、极端天气、突发障碍物等复杂场景。他强调:“车企有责任在用户手册和交互界面明确标注功能边界,避免过度承诺。”
南京深德律师事务所律师罗振钧提醒,部分用户误以为 “开启辅助驾驶后事故责任由车企或系统承担”,这是严重误解。“现行法律中,驾驶员对车辆拥有绝对控制权,辅助系统只是工具。若因疏忽导致事故,民事赔偿和刑事责任均由驾驶人承担。”
请务必牢记,安全永远是第一。律师提醒,即使开启辅助驾驶功能,驾驶员仍然是第一责任人,并且在驾驶过程中依然要严格遵守各项交通安全法规,如果出现疲劳驾驶、酒驾醉驾等违法行为,一样会受到法律的严格处罚。
新华日报·交汇点记者李璞 张洁茹 综合整理
资料来源:上观新闻、中国青年报、红星新闻、福州高速交警支队微发布、羊城派、法治日报、杭州高速交警、北京交通广播等
特别声明:本文经上观新闻客户端的“上观号”入驻单位授权发布,仅代表该入驻单位观点,“上观新闻”仅为信息发布平台,如您认为发布内容侵犯您的相关权益,请联系删除!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