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分昼夜,不分节假日,只要患者需要,随叫随到,这是青海省人民医院副院长、重症医学科主任医师孙斌从医多年来的工作常态。他经常说,竭尽全力让患者转危为安是一名重症医学科医生的责任所在。多年来,他用行动践行着自己的诺言。
健康报:您是一位重症医学领域的老兵,您是如何理解重症医学这个专业的?
孙斌:1996年,我从青海医学院临床医学系毕业,到青海省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工作,至今从事重症医学医、教、研工作近30年。刚到重症医学科时抢救危重患者的那种紧张心情,到现在我都难以忘怀。
重症医学科是一门涉及多学科、为生命垂危患者提供医疗救治的学科。重症医学科医生每天的工作就是与死神搏斗,也因此常被人们称为“生命禁区的守门人”。站在病床前,面对重症患者,“健康所系、性命相托”这句话变得具体而真实。当好生命禁区守门人,也是我进入重症医学科的职业理想。
这些年来,我的生活轨迹是标准的“两点一线”,一个点是家,另一个点是ICU(重症监护病房)。一天24小时,我至少有一半时间给了ICU。在重症医学科,常常要面对患者病情复杂多变、前期治疗效果不佳等挑战。在救治重症患者的过程中,医生做的每一个决定都可能直接关乎患者生死,面临的压力超乎常人想象。但是,每当患者成功获救、脱离生命危险的时候,那种从心底里涌出的成就感和满足感,让我觉得所有的努力和付出都是值得的。这也是我热爱这个专业,在这条道路上一直走下去的原因。
健康报:您曾多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的医疗救治任务,有没有一些救治经历让您印象深刻?
孙斌:从事重症救治工作这么多年,有太多经历深深地印刻在我的脑海里。从2003年的非典到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再到2023年的甘肃积石山地震,每次参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和重大自然灾害医疗救治任务都让我印象深刻。
记得2023年甘肃积石山地震时,科里收治了多名伤情严重的患者,其中有一名患者同时出现严重的颅脑损伤、多发肋骨骨折、血气胸、肝脾破裂、下肢骨折、失血性休克,急诊手术后又出现急性呼吸窘迫综合征、继发的严重感染和凝血功能紊乱,生存机会十分渺茫。但是,我们没有放弃。患者是一位父亲,他的孩子还在病房外等着他回家呢。
我们的团队夜以继日地守在患者身边,协调各个学科会诊、调整治疗方案。其间,患者病情波动不断,循环和氧合几近无法维持。但是,团队不懈努力,十几天的守护终于使患者病情逐渐稳定,最终转危为安。患者出院的时候,他的孩子说:“我爹活了,我们全家就活了!”我们挽救的不只是一条生命,更是一个家庭的希望。
健康报:您曾作为中国(青海)第21批援布隆迪医疗队总队长,远赴非洲执行援外医疗任务,这段经历给您带来哪些收获和难忘的记忆?
孙斌:2022年,青海省人民医院作为牵头医院,组队前往非洲国家布隆迪开展医疗援助工作,我有幸参与其中。一年的援外医疗工作让我收获了友谊,更丰富了我的人生阅历。
初到布隆迪,语言不通是我们面临的一大难题。有一次,一名当地患者前来就诊,用当地语言急切地描述着自己的症状,我们却无法完全理解,只能干着急。此后,队员们积极学习当地语言,了解他们的文化习俗和生活方式。慢慢地,医患沟通顺畅了,患者更加信任我们了,当地的老百姓有了大病小情总是首先想到找中国医疗队解决。
布隆迪的医疗资源匮乏,如何因地制宜开展一些适宜性技术也是摆在医疗队面前的问题。布隆迪肾脏病医生很少,透析护士和工程师也非常短缺,透析患者的初始血管通路以股静脉导管、颈内静脉导管为主。很多患者因为无力支付昂贵的静脉导管费用或导管时不时断货而延误治疗,甚至死亡。我们将在国内成熟应用的动静脉造瘘技术在布隆迪推广应用,并毫无保留地传授给受援医院的医生。受援医院以此向布隆迪卫生部门积极申请成立国家级血液透析治疗中心,布隆迪其他几家开展透析治疗的医院也纷纷派人前来观摩学习。
通过对当地医生的“传帮带”,我们努力提升受援国医疗卫生技术水平,以仁心仁术服务当地民众,展现了中国医生的风采。听到当地患者称赞说“中国医生真厉害”“中国医生太神奇”时,我们感到无比骄傲和自豪。
健康报:您在职业生涯中获得过诸多荣誉,这次获得“白求恩奖章”,对您来说意味着什么?
孙斌:这是我职业生涯中至高无上的荣誉。这份荣誉不仅是对我个人工作的肯定,也是对青海省人民医院全体医护团队的鼓励,更是对所有坚守在重症救治一线同仁的致敬。
这份荣誉让我深感肩上责任更重。未来,我将继续以白求恩精神为灯塔,以敬畏之心对待每一个生命,用专业与温暖守护患者的生命安康,全力以赴,永不放弃。医者的荣耀,终将归于那些为生命守候的时光。
文:健康报记者 吴少杰
编辑:管仲瑶
校对:李诗尧
审核:秦明睿 叶龙杰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健康报社有限公司,访问yuanben.io查询【3Q7REDNE】获取授权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