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世章和赵彤山为帕金森患者家进行适老化改造的设计图
秦阿学在测量姥姥家的门宽
日前,北京首批适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样板间在住建部机关养老驿站集体亮相供图/视觉中国
随着年龄增长,人体的肌肉量会以每年1%至2%的速度递减。与此同时,力量下降、功能受限、基础代谢率下降等状态也接踵而至,这是每个人未来都要面对的现实。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显示,截至2023年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2.97亿人,占全国人口的21.1%。根据预测,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在2035年前后将突破4亿大关,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
2015年,国务院首次提出“居家适老化改造”概念,并在北京、上海等老龄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启动试点。2020年,民政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加快实施老年人居家适老化改造工程的指导意见》,明确将适老化改造纳入基本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并提出“一户一策”的改造原则。然而,设计师走进房子才发现,为老人改造房屋,绝非在容易摔倒的地方加装一个扶手这么简单。
房屋与辅具
并非“打两个洞就完了”
李琦第一次察觉到爷爷奶奶老了,还是在2019年。
82岁的爷爷说话声音越来越大——他耳背,听不清别人说话,也判断不准自己音量,说话总要拔高几格音量。更显老态的是77岁的奶奶,李琦发现,奶奶的脚步越来越慢,从坐床上到站起来的过程中,总得用手撑一下床沿。
不安全感由此而生。李琦记得,自己曾在公众号文章中看到过,老人一旦摔倒骨折,就很难痊愈,往往会长时间卧床,“老人一卧床就不好了。”她想,是时候给爷爷奶奶家里装一点辅助用具了。
那时的她还没听说过“适老化改造”这个词。在淘宝上搜索,推荐最多的是一款助浴凳。钢制的,可以钉在浴室墙上,不用挪动,这样老人洗澡时能坐着洗,避免因地板湿滑而摔倒。
她下单后直接把助浴凳寄到奶奶家。出乎意料的是,她半年后回老家探亲时发现爷爷奶奶并未安装这把凳子。爷爷告诉她,施工人员上门来看过淋浴喷头的位置,原定要打孔安装凳子的地方的墙壁后是密集的水管,一旦打洞,极易把水管打穿。如果换一堵墙安装凳子,又离淋浴喷头太远了。
施工队的人说,想要安装这个助浴凳,整个淋浴间的布局都得改。爷爷答应李琦,一定尽快调整淋浴间布局,但没等行动实施,爷爷就突发疾病去世了。
后来,在给奶奶安装其他辅具时,李琦发现,“装辅具”并非如她想象那般“打两个洞就完了”。奶奶家的厕所并不大,做了干湿分离,坐便器一侧是淋浴间的推拉门,另一侧则紧靠墙壁,即便安装了扶手,老人如厕后起身时也无法自如地拉靠扶手,胳膊肘与墙壁会形成一个夹角,很难借力。
这种尴尬的情况在老房子中并不少见。北京积善和悦养老服务公司总经理王海航告诉北京青年报记者,在比较老旧的社区,卫生间的改造是个大难题。
王海航的公司承接了石景山老山东里养老驿站的适老化改造样板间工程,这是北京市推出的首批9个适老化改造多功能公共样板间之一,据王海航介绍,老山社区共有89栋楼,楼龄都在30年以上。虽然之前进行过老旧改造,加装了电梯,但他们入户调查发现,整个社区的原装洗手间格局都不好。
“这一片房子质量很好,只是房间布局设计理念是早年间的,居住的实用性、功能区划分等考虑得少。”王海航告诉北青报记者,2025年3月19日,他们对老山东里和老山西里的三种典型户型进行了入户调查,面积都在五六十平方米之间,卫生间大多只有一点几平方米。
“室内布局设计是这几户的共性问题,老房子都是一间半或两间起居室,客厅比较小。老人们都提到,房间的空间利用率低,稍微多些东西就无法摆放,改造的需求几乎集中在卫生间。”积善和悦养老服务公司运营经理刘宏强说。
小小的卫生间里有马桶、淋浴设备,有的还塞进去个洗手池,空间局促,难以做到干湿分离。要在这样的洗手间里做适老化改造,无异于“螺蛳壳里做道场”。针对这种情况,得考虑把洗手池挪到卫生间外面,再把马桶调转个方向,有的甚至得重新做下水系统。如果居住的老人坐轮椅,在墙体允许的情况下,可能还需要拆墙扩门。
评估与改造
设计师需细心了解居住者
适老化改造的4个重点场所,是指厕所、厨房、客厅和起居室。但在适老化设计评估师秦阿学看来,卫生间的适老化改造优先级要高于厨房。如果老人身体机能下降到一定程度,可能不会进厨房,但厕所是必须去的地方,“除非老人瘫在床上,否则他们可能会坚持自己上厕所。”秦阿学说。
改造的第一步,是要对居住者的身体机能进行评估。秦阿学告诉北青报记者:“我们的团队有个准则,无评估,不改造。”
早在2022年,秦阿学就想给姥姥姥爷家进行适老化改造,但姥姥姥爷认为意义不大。“那时候姥姥78岁,姥爷79岁,我多次向他们提出装修、改造或者购买扶手、拐杖等话题,他们觉得我乱花钱,认为‘我没那么老,没必要用这些’。”不过,他还是给姥姥姥爷进行了起床、从马桶上起身等行为的评估。他发现,老人身体素质并没有太大问题,只是动作更缓慢。如果强行改造,老人会不高兴。
于是,改造计划暂且搁置。直到2023年,两位老人感染了流感,痊愈后身体机能明显下降,适老化改造才重新被提上日程。
如果说装修工程尚有一定的施工标准,那么适老化改造则更加依靠设计师对于居住者的了解以及细心程度。秦阿学告诉北青报记者,姥爷家之前的餐椅有些晃动,他干脆直接扔掉,换成适老化餐椅——“老人吃饭时坐得很深,方便夹菜和与大家交流。当他们想起身离开时,如果是平常的餐椅,需要挪着椅子往后退,才能有起身空间。”秦阿学解释道。如果将餐椅改为半扶手椅,老人可以借助扶手进行半旋转,腿可以从侧面出来,更方便起身。
甚至连老人囤东西的细节也被他注意到。姥姥姥爷有攒袋子的习惯,于是他就在玄关设置了一个空间,专门用于存袋子,方便他们出门或买菜时使用;老人穿鞋时单脚站立很危险,他就改造了玄关处柜子台面的高度,方便他们穿鞋时扶着;当老人从外面买菜回来后,一进门没地方放东西,需要拎着东西走到厨房或者放在餐桌上,“我就得考虑,老人在玄关处可能会有哪些动作,然后进一步测量他们的身体数据,包括身高、坐高、坐宽、手的抬肘高度等,并把身体数据跟他们在空间内的需求做一个整合。”
守望与洄游
设身处地解决老人的需求
实际上,老人并非不需要适老化改造,而是有时候改造并没改到他们的心坎上。秦阿学告诉北青报记者,姥姥姥爷很快就发现,改造之后的生活比以前要方便许多。如今,每当他去探望,两位老人会主动跟他交流日常生活中还有哪些不够舒适的细节。
在他看来,姥姥姥爷家之前的改造困境,是当下一部分家庭适老化改造所面临的共性困境——子女们希望老人能安享晚年,但有时钱没少花,却没花在刀刃上。
“譬如挑沙发,年轻人可能会选择皮面沙发,既时髦又舒适,但老人对沙发的需求是坐感要稍硬一点。”秦阿学解释道,“另外,老人看电视时需要头托,沙发有没有设置头托?沙发旁是否有硬扶手方便老人起身?沙发的布料是否方便清洁……年轻人大概不能全面考虑到这些问题。”
满足需求与维护老人自尊,这是每个适老化改造设计师在进行设计时必须考虑的问题。“最佳状态是他们能够独立上厕所、洗澡。这是生理和心理的双重需求。”清华大学建筑系教授周燕珉说。
在2024年首届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创新大赛上,东南大学建筑学院研究生朱世章和赵彤山所提交的参赛方案,就是这样一个实现双重功能的改造项目——为一位患有帕金森病的老人李洋进行房屋适老化改造。
2024年10月,两人接到委托。当时,80多岁的李洋已确诊帕金森病两年,还处在发病的早期阶段。静息状态下,他的手会不自主地抖动,但行动力还不错。
他的房子有130平方米,4室2厅2卫。在朱世章和赵彤山看来,这套房子的设计有许多不合理之处,如房间套房间、走道位置过深、空间内部不够通透等问题,这些设计很难满足此类患者在房间里的行动需求。
2024年10月底,他们进入李洋家中进行测绘。李洋告诉他们,自己目前最大的困难有三个,一是老楼没电梯;二是厨房到餐厅的过道存在高差,容易绊倒;三是卫生间是蹲便。
蹲便改坐便并不难,难的是要整体改造。赵彤山告诉北青报记者,他们在进行整体设计时,还特别注重两种状态:“守望”与“洄游”。
“理想状态是老人、伴侣和子女可以非常方便地互相触达,同时方便他们进行视线上或其他照应。”赵彤山说。
李洋的老伴希望改造后的房子“一回头就能看见对方”。为了满足这个要求,赵彤山和朱世章在改造方案中移除了餐厅位置的隔墙,这样在厨房的人只需要转头就能与在客厅的人看到彼此。
“动线”过长也是这套房子的问题之一。所谓“动线”,就是房间的使用者从卧室去厨房、卫生间要行走的路径。赵彤山和朱世章将闲置的卧室设计为书房,并将其与客厅之间的隔墙开了个窗洞。改造之后,李洋起居的卧室有两个门,一个门通往客厅、卫生间,另一个门通往阳台。这样,室内就形成了更加丰富的“洄游”动线,他活动路径大大缩短。
考虑到帕金森是渐进性疾病,且不可逆,于是他们拓宽了部分较窄的门洞,为未来轮椅通行留出空间。
这套改造方案,让他们赢得了首届居家适老化改造设计创新大赛的方案组大奖。“有时候,地面上的一个小小的高差,都会给老人的行动造成巨大的不便。作为设计师,需要设身处地地解决老人的需求。”赵彤山说。
资金与观念
建议改造从中老年阶段开始
随着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大家对于适老化的设计需求也会越来越多。但适老化改造不该是一项“事到临头”才做的工程。而且,“变老”是一个跨度很长的时间,60岁和90岁的身体状况不同,对于适老化改造的需求也不一样。因此,从改造的一开始,就该把未来30年的问题设想到,以便居住者能逐步适应老去的过程。
在周燕珉看来,所谓的“适老化改造”并不意味着要在家里到处加扶手,而是在设计上用一些“巧思”,让家具起到代替扶手的作用。
朱世章和赵彤山在为李洋家设计时,也沿用了这样的巧思。设计书房书柜和客厅的储物柜时,他们将柜边矮的一边升高了一点,作为扶手。这样,李洋在行走时,倘若需要借力,可以扶握这些柜边。
这样的设计,并不单单是为了家居美观,更为了居住者的行动便利与锻炼。“但凡居住者能自己走路,就不要让他扶着拐棍和把手;能扶着把手过去,就不要坐轮椅;实在不行了再提高辅助力度。因为人一旦借助了这些东西,肌肉就会退化得更厉害,力量流失得更快。因此不能在改造初始就搞一大堆扶手。”周燕珉说。
除此之外,防触电、防火灾以及防老人突发急病的警报系统,也是适老化改造不可或缺的要素。然而,适老化改造的需求虽然不断攀升,但在实际中,老人仍面对着资金、观念方面的障碍。
适老化改造的费用因人而异,既与老人的自理能力有关,也与老人消费水平、房子改造难度有关。据了解,仅改造厕所一项,费用就从几千元到几万元不等,很难有明确的价格区间。“200元就能买到不错的扶手。打几个玻璃钻的孔,总共需要100多元,安装费用大概100多元。”秦阿学介绍。据刘宏强对于老山社区入户调查后的预估,基础改造约在两三万元,如果在屋里植入智能设备,成本可能会达到十几万元。“根据老人的迭代情况可能会有所改变。我姥爷这个年龄段很在乎节俭。但我目前接触到一些五六十岁的老人群体,非常舍得为自己花钱,也很享受新科技带来的生活便利。”
为了促进适老化改造的推进,2024年,商务部等六部门发布《关于做好2025年家装厨卫“焕新”工作通知》,明确要求各地民政部门牵头推进适老化改造补贴政策,并鼓励省级行政区自主制定实施细则。各地也纷纷推出相应政策,在适老化辅具等方面提供直接补贴。
与直接的金钱补贴相比,居住者“不服老”是一种更加隐秘的心态。作为设计师,秦阿学还遭遇过上门做评估时,老人不高兴的情况——“老人可能会认为我是在可怜他,必须在入户评估过程中打消他的这种感觉,或者让他接受自己的衰老。”
“老人有‘不服老’的心态很正常,他们曾经是家庭和社会的顶梁柱,如今身体衰老,最难受的是他们自己。这个时候如果我们抱着‘你看你已经老了,让我来帮你吧’这种心态去接触老人,很容易被觉察到。”在他看来,从业者最需要做到的,也是最难的一点,就是跟老人沟通时找到他们作为“值得尊重的长辈”和“自身需求需要被回应的普通人”之间的平衡。
本版文/本报记者杨宝璐实习生苗昊鉷
供图/受访者
(应受访人要求,文中李琦、李洋为化名)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