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15日,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正式向港交所提交了招股书,迈出了冲击“中式面馆第一股”的关键一步。
根据遇见小面的招股说明书,2024年全年总净收入同比增长44.2%,经调整净利润同比增长36.0%。在中式面馆前十强中,遇见小面作为2022-2024年总交易额年复合增速最高的企业,2024年内新开门店120家,拓店速度达到42.9%。
香港西九龙高铁站店
截至目前,遇见小面已经成功运营近400家门店,主要为自营门店,占比约75%,值得注意的是,过去一年,在中国香港地区快速开业6家门店,为出海战略提供了国际市场的验证。下一步,出海目的地计划定在新加坡。
遇见小面此次募资将重点用于餐厅网络的拓展,以加深市场渗透;餐厅网络技术的升级及数字化系统的建设;品牌建设与提升客户忠诚度;以及对上游食品加工行业潜在公司的战略投资与收购等。这些举措将有望重塑中式快餐的标准化范式。
作为中式面馆行业排名第四,川渝风味面馆中位居首位的遇见小面,如何能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脱颖而出,向“中式面馆第一股”的目标发起冲击?
“华工青年”开面馆
小面是重庆人一天的开始,也是三位创始人“遇见”梦想的开始。2014年,三位华南理工大学校友宋奇、苏旭翔、罗燕灵在广州创立遇见小面,从30平方米的街边小店起家。
川渝街头随处可见的重庆小面,是一对平凡夫妻支撑一家生活的营生。而毕业于华南理工材料与工程专业,并赴香港科技大学攻读硕士、毕业后留在香港入职世界一流餐饮品牌麦当劳的宋奇,却萌生了将中式面馆品牌化、连锁化的创业梦想。
2024年遇见小面成立十周年时,创始人曾在香港首店开业典礼上,袒露了自己进入餐饮行业的“第一课”:“当我在麦当劳炸下第一筐薯条时,就有以后创立中餐品牌,甚至挑战麦当劳的想法。我想见识下世界一流的餐饮公司到底是怎么样运作的,也为以后自己创业做铺垫。”宋奇说。
深圳宝安大仟里店
在最好的青春遇见了梦想,从诞生第一天起,遇见小面就是系统化、标准化和数智化的经营思路。比如,“油六成热”“盐适量”“略煮即可”这样的厨师暗语,在遇见小面一定要转化为精确的操作标准。这群“理工科”出身的创始人用“科学+极致”的态度还原“重庆味道”,甚至还把实验室里的电子秤、量杯、油温计、盐度计等设备搬进了厨房,一遍又一遍地测试,并邀请友人来试吃,根据反馈再调整,慢慢确认每一种调料的详细参数。
后来,遇见小面与业内知名的供应链企业合作,产品标准化得到了更强的保障,也为后期门店扩展打好了坚实的基础。“连住体系,锁住管理”,遇见小面以极致的标准化运营模式让每一碗面的辣度、面条的软硬都处于统一标准下,并进行了本土化口味改良,真正做到品质可控。
走自己的路 十年稳扩张跨越“规模陷阱”
本着“科学的态度”和“把一件小事做好的精神”的价值观,遇见小面从广东起家做川渝美食的传颂者,让更多人“不在重庆,遇见小面”。这一梦想也得到了资本的热切关注与支持。
适逢股权投资风口期,2014年首家门店开业三个月后遇见小面就获得了天使投资。2016年,仅有几家门店的遇见小面又迎来了两轮融资,分别来自九毛九和联想弘毅投资旗下的百福控股,融资额在数千万元。在2021年粉面赛道火热时,遇见小面再获碧桂园创投、水饺连锁品牌喜家德、百福控股等两轮过亿的融资。
值得注意的是,遇见小面的几轮投资都是“内行”,既有投行圈中知名创投的认可,又有来自餐饮业内资本的青睐与加持。金融资本添柴加薪,筑牢供应链根基,产业资本调鲜增味,助力打通生态闭环,为这碗小面注入了跨越周期的底气。
但即便有资本加持,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遇见小面的扩张速度并不激进。前七年以100家门店做店型研究,100家店的类型包含了对多渠道进行测试,如社区、写字楼、购物中心、高铁、机场,甚至还包含数家24小时营业门店,正因为前期的充分测试,才能为后期的增长速度保驾护航。2021—2023年,第2个100店做城市扩展;2023—2024年,第3个百店做规模扩张;到2025年4月,不到一年就达到400店规模。
上海虹桥机场店
走自己的路,走出自己的节奏。稳扎稳打的这段时间,作为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不断在模式、供应链、产品等方面调整与创新,成功摆脱了连锁快餐产品单一、客单价较低、越开越亏的恶性循环。弗若斯特沙利文调研显示,以重庆小面、酸辣粉为主打,遇见小面几种产品的线下销量位居国内连锁餐厅领先地位。此外,遇见小面把单品快餐店转型成了带着川渝标签的美食集合店,顾客来店里可以选择面、粉、冒菜、米饭、小吃、冰粉等多种菜品。
如果说资本是遇见小面发展的燃料,特色菜品是其引擎,那么多元化经营模式和完备的体系化管理就是它的增长飞轮。十年来,作为中式面馆连锁品牌,遇见小面打造了全人群、全时段、全场景的多元化经营模式,依靠直营和特许经营模式相结合拓展门店。
从网红爆品到连锁巨头
用“数字神经+供应链骨骼”完成蜕变
2024—2025年,遇见小面又开出第四个100店,且成功试水境外市场。2025年4月,距遇见小面在香港开出首店—黄埔花园店不足一年时间,遇见小面在香港已经成功开出六家门店,包括社区店、商场店及交通枢纽等多个店型,客流络绎不绝。
遇见小面门店客似云来
小体量网红餐厅主要依靠单一爆品与流量营销,但要做成规模化的连锁品牌,除了需要持续的产品研发跟品牌力打造,还需要迈过供应链、数字化建设、组织体系等硬性门槛。
遇见小面和大型规模化的供应链伙伴合作,这种模式成本更低,拓展性更强,既可以“下沉”又能保障“出海”。在数字化端,遇见小面持续投入数千万开发管理系统,这些自研系统就像“数字神经”一样,将门店情况与总部决策进行快速联动,不仅降低运营成本还提高管控水平。据了解,目前遇见小面所有门店均开始使用AI视觉进行品质把控。无论在内地还是香港,都不乏遇见小面的忠实顾客。“在遇见小面吃小面,就像是和老友相逢。它的门店开进社区街巷,让想吃的客人总能转角遇见。”一位上班族顾客指着公司楼下新开的门店说,“曾经为了吃一碗遇见小面,即使横跨两个区,我依然会狂奔去。现在不用跨区,午休也不用挤商圈,下楼就能吃到一碗熨帖的家乡味,连我爸妈都成了这家店的常客。”
红碗豌杂面
400家门店只是遇见小面的一个新起点,下沉低线市场开店、探索海外市场开店、加大特许经营模式开店,是其未来发展的“三驾马车”。或许无需太久,“中国小面,全球遇见”就能照进现实。
文/寒月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