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让每粒种子都蕴藏科技密码”——兰陵蔬菜产业的创新跃迁之路

0人浏览   2025-04-15 12:33:00

在鲁南大地的晨雾中,兰陵县的蔬菜大棚如绿色海洋般绵延不绝。这片土地曾以“苍山蔬菜”闻名四海,如今正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书写着从传统农业到现代产业链的华丽蝶变。从一粒种子的萌芽到百姓餐桌的终端,兰陵蔬菜用智慧农业的画笔,勾勒出乡村振兴的壮美画卷。

从一粒种子到智慧苗床

科技赋能的品质革命

“苍山蔬菜”占据江南市场40年,深受长三角市民喜爱。但近年来,随着徽豫鄂、云贵川等地蔬菜涌入长三角市场,老牌的“苍山蔬菜”也在承受一波又一波市场浪潮的冲击。当此境况,“苍山蔬菜”如何长久站稳脚跟?兰陵县从一粒优质种子做起,育好苗,种好菜,开启了一粒种子的“绿游记”。

在兰陵县生升鸿强农业有限公司的基质生产车间,机械臂精准抓取椰糠与秸秆混合的配方基质,流水线末端满载成品的货车正驶向全国育苗基地。“优质种苗是现代农业的芯片,而基质就是孕育芯片的温床。”企业负责人郭军见轻抚着自主研发的基质产品介绍道。

在兰陵县生升鸿强农业有限公司的基质生产车间,工人正在进行种苗嫁接。

这座年产30万立方米的基质工厂,不仅填补了山东育苗基质市场空白,更通过“基质研发-种苗培育-蔬菜种植-废料回收”的闭环体系,将育苗成本降低20%,种苗成活率提升至98%。

为什么要在自家菜地边上建基质工厂?郭军见有着独到见解:“工厂建成后,不仅解决了生升农业向北方市场发货不便的难题,更使鸿强育苗实现了从基质、育苗、种菜到回收的闭环发展,延伸了产业链条。”

在肥壮的基质里,“苍山蔬菜”的种子次第发芽,苗子茁壮生长。以往,种菜就是土里刨食;如今,在兰陵,喝“水”长大的蔬菜已不鲜见,工厂式蔬菜培植基地在这里比比皆是。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里的管道无土蔬菜栽培车间。

走进代村“华夏菜园”的智能化温室,漂浮水培技术正演绎着蔬菜生长的奇迹:生菜幼苗悬浮于流动的营养液上,28天即可完成生长周期,年采收8茬的产能是传统种植的3倍。物联网系统实时监测着8000平方米温室内的400个传感器数据,自动调节光照强度与二氧化碳浓度,让每株蔬菜都拥有专属“生长档案”。负责人刘雁滨指着正在作业的采摘机器人说:“这些‘钢铁农夫’可识别128种果蔬成熟度,采摘效率较人工提升5倍,损耗率却降低至0.3%。”

这场始于种源的品质革命,正重塑着“苍山蔬菜”的基因图谱。兰陵县与中国农科院蔬菜与花卉研究所共建的蔬菜研发中心已筛选出抗病性强、风味佳的12个新品种;县检验检测中心的质谱联用仪能在15分钟内完成200项农残检测,为每批外销蔬菜配备“电子身份证”。

绿沃川空中草莓基地采用全新种植模式,立体栽培草莓,实现了从传统土地栽培到空中无土栽培的跨越。

目前全县228个生产基地中,26家获得长三角供应基地认证,20万亩标准化种植园年供沪蔬菜达300万吨,占据上海外采量的35%。

出产地,拓渠道,奔市场,兰陵县一粒种子的巡游,“游”出了一片大市场,“游”出了一条长长的产业链,激发出“苍山蔬菜”长绿江南的生机与活力。

全产业链增值

从田间到世界的价值跃迁

在运丰食品的智能化车间,毛豆经过-35℃速冻隧道后身价倍增:每吨出口日本的深加工产品附加值达原料价的4倍,企业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我们与42个合作社建立订单种植,农户保底收益比市场价高30%。”总经理宋宏伟展示着全产业链图谱——从5G物联网种植基地到HACCP认证车间,从冷链物流到海外仓,这条增值链带动3.2万农户年均增收1.8万元。

山东垦源智慧农业科技示范产业园。

这种“接二连三”的产业融合在兰陵已成常态。在垦源智慧农业产业园,番茄植株沿着立体栽培架攀爬至8米高空,物联网系统精准调控着每株作物的温光水肥,使得单株年产量达90个果实,亩产值突破20万元。

山东运丰食品有限公司。

而下游的成大食品公司将这类优质原料转化为即食沙拉、番茄火锅底料等60种预制菜,通过“中央厨房+社区团购”模式,让田间鲜蔬48小时直达北上广深家庭餐桌。

成大食品公司的工人们正在挑选蔬菜。

近年来,兰陵县立足蔬菜资源优势,精准发力、因地制宜发展蔬菜产业。通过品牌打造、产业链延伸、产业集群发展,做大做强蔬菜产业,为乡村振兴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当地依托17个大类、252个蔬菜品种的产业优势,延伸产业链条、强化政策赋能,重点推动蔬菜产业向精深加工领域拓展,带动群众增收致富,产业链延伸的综合效益显著提升。

“充分发挥龙头企业引领效应,通过构建‘龙头企业+合作社+农户’利益联结机制,形成三方协同发展的产业联合体。”兰陵县农业农村局乡村产业发展和对外合作股股长魏超介绍,该模式能够有效推进特色农业标准化、规模化生产,在完善产业链的同时,通过订单农业、保底收购等方式,带动农户实现持续增收致富。

兰陵县检验检测中心的质谱联用仪能在15分钟内完成200项农残检测,为每批外销蔬菜配备“电子身份证”。

兰陵县农业农村局的统计数据显示,全县455家预制菜企业已形成12大类200余款产品矩阵,已培育市级以上龙头企业94家,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联合体9个,省级农业产业强镇6个,2024年产值突破120亿元。这种蜕变源于“五品五标”工程的深度实施:通过品种改良、品质提升、品牌塑造,配合标准化生产体系,使得“苍山大蒜”品牌价值飙升至275亿元,“兰陵牛蒡”精深加工产品溢价率达300%。

数字生态构建

乡村振兴的智慧脉动

在兰陵县,一场以科技为引擎的农业革命正席卷这片古老的土地。智慧农业的翅膀轻盈展开,为传统农耕注入未来的力量。从田间到餐桌,从种植到加工,科技赋能的蔬菜产业正以蓬勃生机重塑农业版图,让这片绿野焕发出盎然生机与无限可能。

兰陵国家农业公园里的农业科技馆。

当清晨第一缕阳光掠过兰陵国家农业公园的玻璃温室,5G巡检机器人已开始扫描10万株作物的生长数据。这座占地2万亩的“农业硅谷”,汇聚着从智能催芽房到植物工厂的全产业链数字化场景。“我们打造的农业元宇宙平台,可实时呈现300公里外蔬菜基地的种植画面,消费者扫码即可追溯‘从种子到筷子’的全流程。”园区技术总监指着数字大屏介绍,该平台已接入126处交易市场数据,实现产销精准匹配。

工人正在管道无土蔬菜栽培车间工作。

这场数字变革渗透至产业末梢。在向城镇的鲁南蔬菜批发市场,AI分拣系统正以每秒3次的速度为辣椒分级,区块链溯源系统记录着每箱蔬菜的“旅行日记”。

市场负责人郭振伟算了一笔账:“数字化改造使物流效率提升40%,损耗率从15%降至5%,年节本增效超5000万元。”而县检验检测中心搭建的“智慧食安”平台,通过52处长三角检测站点,确保每日3000吨外销蔬菜符合欧盟标准。

数字基建的完善催生了新业态裂变。鸿强蔬菜合作社的“云育苗”系统,让农户通过手机APP即可定制种苗;“四雁工程”培育的3500名新农人,在抖音、快手开辟200余个助农直播间,带动预制菜线上年销售额突破18亿元。

鲁南蔬菜批发市场。

更深远的变化在于产业生态的重构——全县已建成13个智慧农业基地,农业科技贡献率达63%,数字技术推动着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分别提升27%、35%和41%。

从基质工厂的科技育苗到预制菜的全球餐桌,从物联网温室的智慧脉动到数字生态的产业重构,兰陵蔬菜产业的三级跨越,书写着现代农业的创新范式。当“苍山蔬菜”的品牌价值突破300亿元,当每天3000吨鲜蔬带着数字印记奔赴长三角,这片热土正以科技为犁、以创新为种,在乡村振兴的田野上耕耘着更壮阔的绿色未来。正如兰陵县委书记王康亮在首届山东绿色蔬菜产业博览会上所言:“我们要让每粒种子都蕴藏科技密码,让每棵蔬菜都讲述品牌故事,让每寸土地都释放生态价值。”这场始于种源的绿色革命,正在续写新时代的“蔬菜传奇”。

(大众新闻·农村大众记者 张超 通讯员 冯磊 孔维克 胡京)“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