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兔子百科网
您的位置: 首页 实时讯息

校企合作向“新”求“质”

0人浏览   2025-04-12 07:10:00

2年攻关,37次参数优化实验,光学折射率从1.2提升至1.8,良品率提升12%……提及与江苏师范大学科研团队并肩攻克纳米级镀膜材料的纯度与折射率难题的经历,徐州盛唐光电科技有限公司首席技术官李洪亮依然很激动,“这一‘卡脖子’难题一直是困扰企业的最大瓶颈,借助学校发起的校企创新联盟,学校张洪浩教师团队将碳热还原理论模型引入产品生产,终于突破传统工艺极限,并成功申请发明专利12项、制定行业标准1项”。

以有组织科研为重要支点,江苏师范大学大力推进校企创新联盟建设,积极对接企业创新难点痛点,培育了一批具有较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优秀科技创新群体,以新质生产力赋能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发挥学校在教育、科技、人才一体化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加快核心技术攻关,加快推动科技成果转化,赋能徐州市产业振兴和社会发展。”江苏师范大学校长杜增吉说。

1 同向同行 畅通成果转化通道

“如今电动专用车的竞争日趋激烈,如何研发制造安全性能高、绿色环保的车用电池成为企业保持行业领先的关键。”江苏珠峰机电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李云飞说,面对技术难题,他们将目光转向高校。

经过深度合作,江苏师范大学长期从事新型二次电池及其电解质开发研究工作的赖超教授团队提出了解决方案。依托化学与材料科学学院和江苏省功能材料绿色合成重点实验室,团队通过优化多功能凝胶电解质研发水系锌离子软包电池,助力企业建立半自动生产线。

为破解科研成果转化与企业技术创新“两张皮”这一难题,江苏师范大学在校企创新联盟建设过程中着力突出了“协同”的特点,坚持面向需求、双向选择、互动合作、校企共赢,进一步畅通成果转化通道。

学校科学技术研究院院长马晓冬介绍,近两年,校企创新联盟在开放实验室、大型仪器设备、重要文献资料、知识产权上打通使用,校企合作共建课题组、新型研发机构、实习见习基地,有效汇聚了双方创新合力。

2 相融相促 形成集群良性互动

作为行业领先的晶体硅硅锭、硅片生产研发基地,江苏协鑫硅材料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肩负着产业升级的重任。

通过构建“高校基础研究+企业技术转化”的协同创新体系,该企业与江苏师范大学徐晓东教授团队合作,依托江苏省先进激光材料与器件重点实验室,校企团队共同驻扎实验室与生产车间,围绕技术瓶颈攻关,有效降低了单晶硅片杂质,提升了太阳能电池的转化效率,产品性能参数达到国际第一梯队水平。

“我们的成果不仅入选了徐州年度十大科技创新成果,也为企业创造了每年1000万元的经济效益,有效助力徐州绿色低碳能源优势创新产业集群的转型升级发展。”徐晓东说。

校企合作带动了学校特色学科集群与创新产业集群的广泛合作,如今这样的互动正变得越来越多、越来越紧密。

江苏师范大学全面对接徐州市“343”创新产业集群,涉及新材料、安全应急、绿色低碳能源、数字经济等多个领域。今年1月,学校要求理工类学院实行“1+1”全面对接计划,每个学院对接一个地方主导产业或龙头企业,定制化开展科技创新、成果转化与人才培养,并鼓励创新团队与产业和企业合作承担更多重大科技计划项目,推动特色学科集群与创新产业集群相融相促。

3 共生共荣 引领区域高质量发展

江苏锡沂高新材料产业技术研究院由徐州新沂市高新区管委会、江苏师范大学及学校产业人才团队三方共建,致力光功能透明陶瓷材料的设计、制备与性能调控研究工作。经过不懈努力,该研究院相继攻克了光功能陶瓷领域的“四大共性关键技术”,研制出了国内首款超高亮度陶瓷发光体。

“新材料产业、激光医疗设备产业是徐州市重点发展产业,光学工程是江苏师大的优势学科,二者结合形成了产学研明显优势。”该研究院院长、江苏师范大学教授张乐说。

在江苏师范大学,这种类型的地方产业研究院还有13家,积极发挥组织协调机制强、运营激励机制活、开放合作机制优等优势。“十四五”以来,学校共建校地新型研发机构、各类产学研合作基地超过200家,加快推进国家大学科技园地方分园和技术转移地方分中心建设,签订自然科学类横向项目800余项,技术研发服务合同金额超3亿元。

“学校将进一步发挥教育、科技、人才的集中交汇点、发展融合点作用,全面构建开放办学新格局,精准对接区域发展需求,深度融入区域建设,注重双向赋能融合共生,助推名城名校共荣共兴,更好助力徐州为全省拓展发展纵深、打造高质量发展的强劲支点。”江苏师范大学党委书记芮国强表示。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2版

作者:本报记者 缪志聪 通讯员 李坤 孟召学

网站内容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Copyright © 黑兔子百科网 琼ICP备2024032622号-19